做实“空心”,好班子是关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做实“空心”,好班子是关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描写梨花盛放的经典诗句,在仁寿县曹家镇梨园村有了真实的映照。3000多亩梨树密植在高低起伏的浅丘间,密密匝匝的白花如雪压枝,映衬着田野间繁盛的油菜花,织成一派鲜活诱人的春色。3月11日,曹家镇梨花节正式开幕,同时也是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仁寿县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作为主会场的梨园村,从事农家乐的村民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我今天接到20多桌的预订了,看来按30桌准备都不够,要赶紧去街上多买点菜。”农家乐老板李毅正在为节会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远处蜿蜒的观景步道上,游人徜徉在花海之中。高涨的人气、热闹的节会、欢乐的歌舞表演……梨园村的乡村美景和民俗文化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当农村“空心化”问题正引发社会关注与探讨时,热闹的梨园村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可是谁又能知道,2010年之前,梨园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因为干群关系紧张、村级基础薄弱,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来寻求出路。那时,梨园村是沉寂、萧条的。能人回乡当支书2008年对于陈学良来说是个分水岭,在那之前,他和村里的青年人一样在外打工,不同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去了江浙一带,而他带着10多个乡邻去了我省阿坝州黑水县搞水电站建设,效益好的时候一年能有20多万的收入。汶川地震之后,陈学良想着家乡要搞重建,建筑市场应该很红火,可是回乡后,市场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好,反倒是国家对农业一年胜过一年的扶持让他回到农民的本源――与土地打交道。陈学良承包了170亩鱼塘,又搞起了10多亩梨树,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产业大户。此时,村里却出了大事,原村支书因为虚报重建户数、套取重建资金被判刑。村民们因此反响强烈,对村干部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连带着对镇干部也持不信任态度,“那时候镇干部到村里宣传惠民政策和项目,村民都不接受,对干部的抵触情绪很大。”曹家镇党委副书记陈丽梅说。没有支书怎么办?村民说,“选一个我们相信的、没有当过村干部的”。回乡创业的陈学良成为村民最认可的人选。2010年,陈学良高票当选为梨园村支书。班子理不顺,村子搞不好。陈学良与“两委”班子成员凝聚了共识,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还清村里10多万元欠款,交给村民一本明白账;强推基础设施建设,5年时间修了近15公里路,农房改造200多户,水利、能源等配套设施跟进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了基础。产业将“空心”做“实”40岁正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年龄,可万德刚却和妻子辞了在成都新津县的工作,回乡种梨。2012年,夫妻二人回村种了30多亩梨树和葡萄,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丰厚多了。曾经的梨园村虽以有几百年的老梨树而出名,但是品种老旧的梨树并没有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几角钱一斤的价格如同鸡肋。守着梨树资源,村民却依然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那时的梨园村可谓产业空白村。陈学良和村“两委”成员出去考察过,也请教了农业专家,了解到梨园村的土质适宜种果树,应该“嫁接”百年老梨树的名头,大力发展梨树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为了发展产业,村里的党员干部没少想办法。为了动员村民种植梨树,村“两委”发放种树补贴,栽活一株树苗补贴4元钱,很快村里就新增5000多株梨树;为了帮村民更换品种,村里组织了党员干部义工队,免费为村民砍树300亩,获得的收入如数返还村民……在村“两委”的主导下,梨园村的梨树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并进行了品种改良,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种植梨树,形成了万亩梨园的产业规模效应。梨园村成立了白鸡湾水果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白鸡湾”商标,入社会员可参加四时果树管护培训,按最高价格收购水果,年终还能有分红。有了专合社的推动,梨子每斤的收购价3元,比周边散户的销售价格高了整整1元,进入盛产期的梨树每亩收入可达1万多元。陈学良说,村里没有外来的业主,大户都是本村的,其余的农户少则一两亩多则十来亩,原来田边砌起的堡坎也被村民推平,种上了梨树。去年,梨树给梨园村人带来了1800多万元的收益,村民年纯收入1.1万元,坐了全镇的“头把交椅”。通过发展产业,将“空心”的村子做“实”了。“这两三年,村里回乡搞果树的人在增加。就算是打工也不愿意走太远了,卖梨子的时候好回来帮忙。”村民万柏松说。他在不到50岁的时候回到村里,种了七八亩梨树和葡萄,一年轻轻松松收入七八万元,“比在外面打工松活多了”。回家的“诱惑”47岁的向秋云看上去很显年轻,穿着印花的套衫和修身裤,头发染成了时髦的酒红色,从外表来看她与人们印象中的农妇形象大相径庭。大女儿已经成家,在成都安家创业,向秋云和老公带着读高中的小儿子住在村里两层的大新房里。她的老公算得上是农村经纪人,主要在周边搞水果销售和运输,她一个人种了五六亩梨树,“梨树的管护不复杂,劳动强度不高,我一个人应付得下来。”她每年能存个七八万元,生活挺满足的。向秋云说,自己每天最大的休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