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的跪拜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农村的跪拜年一通清脆的鞭炮声响后,老爷(乡音,即爷爷)毕恭毕敬地站立在大门口,双手执一把新燃的香,烟雾缭绕中,他嘴里不住念叨,“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在外上学的、工作的、在家种地的,保护他们来年平平安安。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啦。”话毕,他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一丈长的木棍,横在大门前,“不是姓王的,就不能来了。”随后,他踱步走进堂屋,在一幅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炷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农历年三十,早晨9点,我所出生的这座村庄,每个家族的长者都要进行这番简单又相同的仪式,把祖先们“请回家”。“请家堂”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尤其以泰安、莱芜、济南、临沂、新泰、日照等地为盛)的风俗习惯。年,这才开始。年三十:请家堂,中午吃“年夜饭”年二十九,龙年最后一天。清晨7点,鸡唱三遍,红日初升。老人们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老爷奶奶早早吃过早饭,贴上春联,开始这场与祖先有关的春节,并持续三天――请家堂、守家堂、送家堂。在老家,祖先们被称作“家堂”。请家堂――这是一个家族辈分最长的老人,才被允许进行的仪式。接近9点,老爷在堂屋内洒水扫地,摆开大八仙桌,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卷轴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的名字由高到低,写进预留好的位置。卷轴两侧,是一副对联,“忠孝持家远 诗书处世长”。八仙桌上,摆满子孙们送来的各种供品,鸡、鱼、肉必不可少,鸡必须为公鸡。家堂被请来之后,老爷还需要进行另一道仪式,供奉天地、财神和灶神――这其实是村里所有人家都必须有的一场仪式,有刚结婚的人家,还要供奉观音。天地的牌位是自己做的,用萝卜或白菜做一个底座,上面插两根高粱秆,再把火纸(纸钱)叠成牌位形状,由我用毛笔写上“天地之位”,插在高粱秆上。天地的牌位摆在屋外的祭桌上,用草席把祭桌围挡,一个简易的祭台就做成了。所有一切完备后,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开始了,其实不过是炖鸡、炖鱼,外加四道有肉的炒菜,吃完菜后,奶奶再煮一锅水饺。饭菜做好后,老爷将一盘鸡端在八仙桌上,对着祖先念道,“过年喽,吃饱一点”,把鸡汤、白酒,祭洒在地上。然后,在供奉天地、财神、灶神的祭台上,洒酒,洒鸡汤,算是敬了天地和诸神。最后,他还要跑到屋外,燃一挂鞭炮,这才能享受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年夜饭”。此后三天,每食每餐,老爷都要如此祭奠,全村每家每户也要如此祭奠。年初一:守家堂,磕头拜年在村里,鲜有人说得清,为何我们的年夜饭是在中午。2004年,我考上大学,从山村进了城后,才听说同学们都在晚上吃年夜饭。我把这个消息捎给老爷和村里人,他问了村里其他老人,说,大抵是家堂们上午刚被请回来,一定要吃一顿好的,所以年夜饭才定在了中午。到了除夕晚上,从老人到小孩,要熬五更,等待新年的到来。晚上,当外人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本村的人们没有任何吃食,只有等到午夜12点的时候,全村会烧纸元宝,放鞭炮,跪拜天地,然后吃一顿用芫荽(香菜)包的水饺,取延岁之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翌日大年初一,这是最庄重的一日。男人一拨,女人一拨,小孩一拨,到村中的老人家,给祖先和老人磕头拜年。这一天,老爷吃过早饭,泡上一壶茶,准备好瓜子和糖,等待晚辈来拜年。10点多,我来到老爷家拜年。按照规矩,我跪在席子上,先给祖宗牌位磕三个响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响头――这是村中历来已久的规矩,只要姓王的人,都要给祖宗和老人们磕头――从未有压岁钱一说。在我所在的村庄,只有王、于两种姓氏。尽管王姓又分为十几个家族,但约定俗成,只要姓王,就是一个家族,因为用的辈分是一样的。家族中,一个人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中间的字为辈。老爷说,“清朝时,王家祖先有人考取了功名,在家乡立了一尊谱碑。”在农村,只有考取功名的人,才有资格立谱碑,谱碑上刻着先人们按照辈分给后人取好的名字。“我没出生前,名字就被祖先取好,刻在谱碑上。”爷爷说,但文革时,谱碑被认为是“四旧”,让红卫兵给砸掉了。谱碑上还用了一首16字古诗,为后人定了辈分,代代相传。大年初一这一天,我作为辈分最低的一辈,要磕遍村中所有王姓的家族牌位和老人。年初二:全村出动送家堂大年初二,被我们认为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隆重的一天。这一天下午3点,50多名族人聚集到老爷家,送家堂。即便村里最年长的人也说不清,这场古老的仪式究竟起源于何时。他们认为,这是“孝道”的表达,“两家人吵架,趁着过年磕头,看在家堂的份上,都要和好。”爷爷说。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这座山村,距离孔子诞生地数百公里,圣人四千多年前孝的诠义,如今被具象为对祖先的祭拜,对老人的尊敬。男人们带着火纸(纸钱),米汤,在麦田里放鞭炮。女人们只能站在村口遥望,她们绝不允许出现在祭拜现场。鞭炮放完后,老爷点燃火纸,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保佑活着的人来年平平安安。”话毕,他将米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