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doc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关键词〕哀伤辅导;青少年;心理咨询一、由两个咨询个案引发的思考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为青少年。不久前,一个女孩走进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她叫小岚,就读初二,住宿生。室友们最近迷上了熄灯后讲鬼故事,引来女孩们蒙着被子的惊呼。即使这样,其他女生不一会儿就渐入梦乡,而小岚却只要闭上眼就“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模糊的人脸”,她已经连续好几天怕得睡不着觉了。确认最近没有令小岚焦虑和恐惧的特别事件后,我打算做一些深入的了解。教给小岚放松技巧后,我请她闭上眼睛回想曾经出现在眼前的场景和面孔,像谁?像在哪儿?起初她不停地摇头,我一边引导她放松一边鼓励她,终于小岚告诉我:“我想起了太太(曾祖母),那个地方像太太的家,乡下很简陋的房子,我和太太、爷爷、奶奶在那里生活过两年。”睁开眼睛,小岚的眼睛湿润了。随后她回忆起“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什么,隐约听到‘死’这个字眼,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远远看到太太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大人嫌小孩子碍手碍脚,总把我们支开。后来爸妈就把我接回城里了”。很多年以后她才渐渐明白,太太其实已经去世了。第一次访谈主要是了解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小岚离开后,在整理她的资料时,我突然想起了开学初接到的一个个案:来访者小晋是一名初一新生,男,住校,父母周末轮流来探望,开学三周时由校医转介过来,校医反映男孩的身体不太好,瘦瘦弱弱的他黑眼圈很重,看上去精神状态不佳。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晋的父母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下小晋(目前父母均已年近五十),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妈妈承担了主要的教养任务。一年前爷爷因病突然过世,小晋感到“爸爸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他“从来没有见过爸爸那么伤心”。后来虽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要是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我了怎么办?”特别是来到宁波读书后,他特别想家,这个问题又不由自主出现在脑海里。他每天晚上都会想这个问题想得睡不着觉,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一学到和亲情有关的章节,他就忍不住当堂呜咽。爸妈知道后安慰他说他们的年龄也不是很大,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不可能突然离世,让他不要担心,但是小晋的情绪问题并没有好转。我进一步了解了小晋的成长经历,他没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父母没有重大疾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这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一个主诉受恐惧情绪困扰,一个主诉适应不良,诱发事件和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点:两位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丧失”事件(亲人离世),而且他们的情绪困扰都和“丧失”事件有关。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都是青少年,他们第一次经历“丧失”事件的时候还是懵懂的儿童时期。中国的传统不主张让儿童参与到葬礼等事件中,一方面是怕孩子添乱,另一方面也是顾忌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或者是“不吉利”,这样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首先,成年人得知亲人离世后自然流露出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反应,会引发他们形成一种“死亡――悲伤(恐惧)”的联想,这可能就成为了他们日后在面对死亡时的基本情绪。其次,儿童虽然不理解死亡,但是他们能够从家中的变化(如,家长的表情都很严肃、家中突然聚集起很多人等)发现这是一件很重大、很特别的事件,他们会对此产生一系列的猜想,这些猜想可能就是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的雏形,这些猜想如果不加引导,其中一些歪曲的、不正确的猜想可能就会造成日后的心理困扰。一些青少年会寻求解释“这是为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可能产生冲动行为。最后,成年人通过哀悼活动、亲友的支持等,在一段时间后能够从悲伤中走出,恢复正常生活,而儿童的情绪反应则一直被忽视,他们的感受可能被压抑,引起一些过度反应。二、案例分析案例一中的女孩第一次目睹“死亡”时还不到十岁,她与逝者的情感依恋一下子被中断。作为儿童,她不能理解这种中断的原因和意义,加上家里的成年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处理,于是疑惑、不舍甚至是恐惧等情绪被压抑。多年后,同学们讲鬼故事时,那种神秘、恐惧、新奇的情绪唤起了女孩被压抑的情绪,她产生了比其他同学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出现了和过去经历相关的意象(“空荡荡的房间”“模糊的人脸”),在女孩没有识别出这些意象的意义之前,它们的重复出现让女孩感到恐惧。案例二中的男孩在爷爷离世后目睹了爸爸强烈的情绪反应,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男孩在没有经历过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下,从爸爸的行为反应中“观察学习”到了和父母分离的悲伤,让他把同父母的“分离”理解为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另外,男孩此时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去向有很多矛盾、冲突的想法,男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