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docVIP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 分析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对我院11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CT与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其中11例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行11个病灶的手术切除。全部患者行CT平扫检查,3例同时行CT增强检查,2例行CT平扫加MRI平扫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均发病于背部肩胛下角旁、前锯肌、背阔肌、菱形肌深面与肋骨及肋间肌之间。3例为右侧单发病灶,1例为左侧单发病灶,7例为双侧同时发现病灶,行手术切除病灶较大的一侧,对侧病灶较小,与切除的病灶有同样的影像表现,无临床症状,未予切除。所有病灶CT平扫表现为扁丘状,与肌肉呈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影,病灶约3.0cm×0.8cm~7.5cm×3.9cm。肿块内可见沿病灶长轴排列的条状脂肪密度影,病灶形态欠规整,周围脂肪间隙浑浊(10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CT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与CT近似,为扁丘状与肌肉信号相等的肿块影,脂肪抑制序列可明确证实条纹状脂肪信号间隔。结论 背部弹力纤维瘤因其特定的发病部位和好发人群及特异的影像表现,无需依赖穿刺,CT或MRI检查多可以做出肯定的诊断。关键词:背部弹力纤维瘤;肩胛下角;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是好发于背部肩胛下角深部的纤维结缔组织肿瘤样病变,既往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1例患者共18个EFD病灶的影像表现,以增强对其认识,并减少漏诊或误诊。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1例病例来源于辽阳石化总医院2006年6月~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共18个病灶。7例为双侧发病,4例单侧发病,手术切除11个病灶。全部病例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3.7岁。其中8例为建筑力工,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性背部负重,3例为一般体力劳动者。患者的病史为5个月~3年。因肩背部不适,轻度酸痛就诊者7例,被他人偶然发现肩背部肿块就诊者4例,该4例患者除感觉肩背部肿物逐渐增大之外 ,无明显疼痛等症状,肿块在上臂上抬并内收时突出较明显。全部病例中单纯右侧发现病灶者3例,单纯左侧发现病灶1例,双侧同时发现病灶者7例。1.2方法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与GE Signa1.5T超导MRI系统。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及MRI平扫检查。CT检查层厚及层间距均为8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增强采用碘海醇300mgI/ml,用量100ml,经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3ml/s。于注药后25s及60s进行扫描采集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MRI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扫描参数 :采取FSE 序列T1WI、SE T2WI和脂肪衰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即STIR,成像参数为T1WI(TR400ms,TE8ms), T2WI(TR4000ms,TE100ms);层厚3mm,层间距0.5mm。扫描范围自胸廓上口至肋弓下缘水平。1.3手术及病理 11例病例共切除11个病灶,并将全部标本用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2 结果CT对 18个病灶均能全部发现,2例行MRI扫描患者亦发现CT所见病灶。发病部位均位于肩胛下角旁前锯肌、背阔肌、菱形肌深层与肋骨及肋间肌之间。双侧同时发现病灶者7例,右侧单发病灶3例,左侧单发病灶1例,行手术切除11个病灶,另7个病灶与切除侧病灶影像表现及发病部位相同,体积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予切除,但纳入本研究组中。病灶约3.0cm×0.8cm~7.5cm×3.9cm。病灶的CT平扫表现肩胛下角旁前锯肌、背阔肌、菱形肌深层与肋骨及肋间肌之间的扁丘状或半圆形,基底侧稍宽,与肌肉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影,无明显分界,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邻近脂肪间隙浑浊(10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病灶内部可见与病灶长轴一致的条纹状脂肪密度影,邻近肌肉受压向外侧移位,局部肋骨无受累。3例行CT增强扫描者病灶均未见明确强化。2例行MRI平扫者表现为肩胛下区、背阔肌、菱形肌及前锯肌深面与肋骨肋间肌之间的扁圆形肿块 ,宽基底与后胸壁相连,分界欠清,内部见脂肪条纹信号影。肿块信号不均匀 ,T1WI见条状长T1信号与短T1信号交替排列 ;T2WI见条状短T2信号与长T2信号相间排列 ,近似平行于胸壁 ,在脂肪抑制序列上病变内条状高信号被抑制呈明显低信号,邻近骨质未见受侵征象。病理结果回报为EFD,肿块无包膜,有弹性,表面覆有脂肪组织,切面灰白色 ,可见淡黄色脂肪样组织。肿瘤内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构成,胶原纤维有玻璃样变性,并夹杂着串珠状、宽带状、锯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