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叙述的不同.docVIP

论《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叙述的不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叙述的不同内容摘要: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传,但有很大的不同。《史记》是合传,《汉书》为其单独列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多少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却称其为“王佐之才”;司马迁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班固为董仲舒增加了许多生平。究其原因,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及时代的背景等都不同。关键词:董仲舒 《史记》 《汉书》 不同《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董仲舒传》都对西汉的儒家大师董仲舒进行了叙述,但是司马迁是将董仲舒与公孙弘等儒生合载于《儒林列传》中,而班固却为其单独立了《董仲舒传》,可见董仲舒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据此,我便仔细分析了《儒林列传》、《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不同之处。首先,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不同。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论或赞扬;而班固既以实例证明董仲舒的学养和学术成就,又称赞其能力。作者这样写道: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班固引用刘向的言论显然同意其说,将董仲舒列于伊尹与吕望、管仲与晏婴这些公认的贤相之上,其溢美过度是很明显的,他还认为董仲舒是群儒之首,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这位先儒的钦许。对董仲舒形象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也不难看出班固对董仲舒更多的是敬仰之情,在“灾异之变”事件中一比较就可看出。《史记》这样写道:“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汉书》中则这样写道:“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虽然司马迁也写出了董仲舒后来不言灾异与主父偃有关,但是“有刺讥”一语似在表述咎由自取,用一个“竟”字表达出董仲舒的胆小与怯弱;而班固先写主父偃“候”、“私见”表现了主父偃的处心积虑,再用“窃”字不仅表现了主父偃行为的卑劣,让读者看到完全是主父偃蓄意的谋害。两者态度相差很大。其次,内容详尽不同。在《儒林列传》中,司马迁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儒林列传》曰:“故汉兴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这里司马迁也只是肯定了董仲舒“明于春秋”、传公羊义、颇有著述,但并没有详细介绍。相比之下,班固在《董仲舒传》中不仅加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内容,还在传文结束时缕叙了他的生平著述。“天人三策”是董仲舒为了回答汉武帝“关于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而上的三篇策论作答。第一策中主要讲“天命”和“性情”问题;第二策主要是调和孔老,而归宗于儒本;第三策董仲舒主要进一步就“天人之应”、“古今之道”和“治乱之端”进行说明。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传》中认为董仲舒提出了后来令人们津津乐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而在《儒林列传》中却没有提到这一说法。参考孙景坛先生在《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一文,他认为董仲舒并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而且孙先生认为关于董仲舒的内容是班固与司马迁史书中“差异最大的一篇”。班固将《董仲舒传》从《史记?儒林列传》中析出,独立成篇,除内容抄袭司马迁之外,横增出董仲舒在汉武帝初期的对策一事,并附录了“天人三策”,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考证。通过《儒林列传》与《董仲舒传》相比较,我们觉得司马迁关于董仲舒的记载更加可信。理由如下:①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而且当时董仲舒名声显赫,如果确有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天人三策”一事,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更不可能遗漏或有意删掉。司马迁42岁著述《史记》,为人严谨,对于当朝发生的大事情是绝对不会疏漏的。②董仲舒在汉武帝七年的五经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若再加上他提出了“天人三策”的理论,并被武帝采纳,那又为何被下放到江都为相而远离京师呢?③司马迁与汉武帝关系密切,曾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多次侍从汉武帝出游,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也应该记下来,这毕竟该是整个朝廷都知道的事情,即使是武帝私下和仲舒交谈的话,他都可能亲耳听到,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不知而东汉的班固反而知道得那么清楚?毕竟班固与汉武帝、董仲舒在时间上相距一百多年。此外,“儒”的定义不同。《史记?儒林列传》曰:“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由此不难看出,司马迁所说的“儒”不是严格意义的儒,这些名单中的名士都是专治《五经》的人,即司马迁所谓儒就是儒家《五经》的经师。而班固在《董仲舒列传》中则称董仲舒为“大儒”,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