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成语的初始义与使用义摘 要: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成语由于形式简洁而涵义丰富,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和风格的典雅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的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或初始义淹没而不被人所知,或使用义与初始义大相径庭,致使在理解或运用时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澄清历史真相,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成语;误用;初始义;使用义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61-02成语王国,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雅俗共赏,古今同用。成语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虽然大多数成语产生的年代久远,但其内容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应该正确地理解它,运用它,避免积非成是,永远保持成语旺盛的生命力。一、歪曲史实,使成语的初始义产生错误成语无论是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是来自于神话传说,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想内容,也反映出古人的爱憎情感和价值取向。但有的成语在产生之初,因为受某种社会原因的影响,歪曲历史事实,传达出了错误的信息,后人也就信以为真,其实是以讹传讹。成语“叶公好龙”来源于历史故事,该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受刘向的影响,千百年来,叶公就成了一个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真正喜欢的人,该成语也就明显含有贬义。甚至连正史也采用这种观点,如范晔《后汉书?崔?传》:“公爱班固而忽崔?,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唐代刘知几《史通?模拟》:“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中华成语大词典》对“叶公好龙”的解释为:“叶公喜爱龙,并非真意,只不过是摆摆爱好龙的样子。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实质上对这种事物并不了解或需要,甚至在真正面对时反而害怕。”[1]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历史上,叶公确有其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由于他才华出众,所以于公元前524年被楚平王封于叶邑(今河南省叶县),故史称叶公。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他率领当地民众所修筑的东、西二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受人民的喜欢和爱戴。据考证,叶公所画之龙,其实就是水利工程图。但是因为叶公崇尚道教,奉行道家思想,这就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尤其是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叶公就被儒家学派的政敌后人所不齿,于是就编造出“叶公好龙”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使叶公一直被误解了两千多年。二、脱离语境,使成语的使用义发生变化成语的来源是多元化的,那些来源于现代的成语,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因此也不容易被误用,而那些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成语,或由于人们对该文献作者的思想缺乏深刻的理解,或由于人们对该成语出现的语言环境把握得不够准确,结果都会导致对该成语误解、误用。成语“相濡以沫”,“原指离开水的鱼,互相用唾沫沾湿对方,以求得暂时的生存。比喻在困境中彼此用极其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2]。今天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是用来歌颂赞美夫妻之间或亲人之间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相互救助、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明显具有褒义,与“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义近。但当我们了解了该成语的出处和上下文环境后,就会发现意思并非如此,甚至正好相反。“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今天人们只着眼于“相濡以沫”,而忽视了后面那句“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把这两个句子联系在一起,就不难看出,庄子是反对“相濡以沫”的,他认为,鱼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互相用唾沫湿润着对方,苟延残喘,还不如回到大江大湖,各自游走,互相忘却。庄子在这里通过鱼的处境变化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相濡以沫只不过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行为,是一种生存的必须和无奈。当人们脱离了困境,就会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甚至忘记一切,回归到自由自在的境地,这才是最符合人们的“真性”的。由于人们对庄子的思想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就曲解了“相濡以沫”的原义。“闭门造车”,“现在多比喻做事不顾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脱离实际”[3],是个贬义词,主要用来批评或劝告那些办事只凭主观想象、不管客观实际的行为。但是“闭门造车”的初始义却与此大不相同,该成语出自宋代僧人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