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瑟宾”节.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温克族“瑟宾”节摘 要:“瑟宾”一词,在鄂温克语中是“欢乐祥和”的意思,“瑟宾”节在历史上称“熊祭”。“熊祭”是鄂温克人图腾崇拜的一种反映,鄂温克先民的某个部落曾信仰过熊图腾。“熊祭”,就是他们从图腾崇拜到图腾禁忌、再到吃图腾肉的演变过程的产物。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猎杀图腾动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图腾禁忌的松弛在“熊祭”过程中完全表现出来了。“熊祭”有三项内容:一是吃熊肉、二是熊祭、三是葬熊。当今,鄂温克族“瑟宾节”以传统狩猎和游牧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再现古今鄂温克人的生活,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体育活动和现代娱乐方式以及传统舞乐与现代歌舞的有机结合,让全体鄂温克人参加的节日盛会。关键词:鄂温克族;熊祭;“瑟宾”节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93-02提到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人们或许不陌生,可一提起鄂温克族的“瑟宾”,许多人都会摇摇头,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听说过,甚至不清楚“瑟宾”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在鄂温克人生活的地区,“瑟宾”几乎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瑟宾”系鄂温克语,翻译成汉语是“欢乐祥和”的意思。从渊源上讲,“瑟宾”最初是起源于鄂温克人的熊祭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演变成为以鄂温克人传统狩猎和游牧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鄂温克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一、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鄂温克族居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鄂温克”是本民族自称,有“从深山老林里下来者”的意思。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狩猎、游牧生产,他们主要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北方诸民族共同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根本思想就是万物有灵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神灵在支配着,从自然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鄂温克居住的地区,从森林到草原有史以来就是野生动物生存、繁殖的天然乐园,他们同那些动物结成了十分奇特而神秘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人类一旦离开了动物就无法生存,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鄂温克人对动物充满了神圣的色彩,在那些神化了的动物中,他们最崇拜的是熊,他们一方面猎熊,分吃熊肉,却又一方面把熊高度神秘化,设置了许多严格的禁忌和祭祀形式。二、“瑟宾”节的由来“瑟宾”一词,在鄂温克语中是“欢乐祥和”的意思,“瑟宾”节在历史上称“熊祭”。“熊祭”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所以把“熊祭”称作“瑟宾”节,与史实相符合。鄂温克族研究专家杜柳山先生认为“‘瑟宾’是鄂温克语,其含义是‘享乐’‘享受’‘愉快’‘欢喜’‘快乐的’(吉祥如意,欢乐祥和)之意[1]。这一论点与史籍上记载的“熊祭”的内容相吻合。“熊祭”是鄂温克人图腾崇拜的一种反映,鄂温克先民的某个部落曾信仰过熊图腾。“熊祭”,就是他们从图腾崇拜到图腾禁忌、再到吃图腾肉的演变过程的产物。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猎杀图腾动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图腾禁忌的松弛在“熊祭”过程中完全表现出来了。“熊祭”有三项内容:一是吃熊肉、二是熊祭、三是葬熊。“熊祭”是在猎到熊以后才举行,所以没有固定的祭日。在一般情况下,“熊祭”要举行三天。第一天,吃熊肉。猎到熊以后,全氏族的人们聚在一起吃熊肉。捕熊和吃熊肉时有一些忌讳,所以要履行一定的仪式,解除禁忌。特别是语言禁忌,在禁忌松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鄂温克人进山猎熊,不说“捕杀”,而说“去做客”。对猎熊的武器,不说是“枪”,而称“呼翁基”,意为“吹火筒”,是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猎杀熊后,也不说“杀死了”,而要说熊“睡熟了”而且把公熊叫“合克”(祖父),把母熊叫“额我”(祖母)。据传说,用了这些禁忌语以后,熊的亲属就不会来报复。宰熊时,也不能随便乱下刀,首先把熊睾丸割下来挂在树上,然后才能剥熊皮,这样做熊才会惧怕人。切熊头时也不能随意下刀,要把熊的小肠取出来,缠绕熊脖子三圈后才能下刀切熊头。接着割下熊脖子肉开始煮,熊脖子肌肉较多,而其他部位脂肪较多。全氏族人欢聚在一起吃熊脖子肉,举起餐刀说:“这是克日根吉”,意思是什么也割不动的东西。然后大家一起学乌鸦“嘎!嘎”地叫,说“乌鸦在吃你的肉”。第一天的熊肉宴,一直持续到午夜,大家燃起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第二天,祭熊。要举行隆重的祭熊仪式,把一块平整的石头作为祭台,面对大山森林,把鲜嫩的熊肉、桦树汁酒放在祭台上作为供品,全氏族的人整齐地站在祭台前,脱下冠帽,恭敬地祈祷。在另一边人们正在用大锅煮熊肉。仪式结束,全氏族的人又开始饮宴,一直到黄昏。接着点燃篝火,围绕篝火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散。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