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 漫漫报春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悠悠寸草心 漫漫报春晖青蒿,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宋代药书《本草图经》中寥寥数笔描述的植物,神奇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1972年11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这种植物身上发现了青蒿素的奥秘。从此,这个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43年过去,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这荣誉,铭刻着屠呦呦的名字,也铭记着一代科学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光辉业绩。使命,突然降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1969年1月21日,对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年轻学者屠呦呦来说,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屠呦呦接到一项任务:作为课题组组长参加以寻找抗疟新药为主要任务的“523”项目,为项目加强力量。“523”项目,从此改变了屠呦呦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抗击疟疾事业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每年约有2亿至5亿人被疟疾感染,数百万人丧生,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全球面临疟疾灵药失效的严峻危机,奎宁、氯喹等抗疟药已经引发了疟原虫的耐药性。地处热带的越南也是疟疾高发区,又值越南战争,疫情蔓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对中国提出请求,研制新型抗疟药成为一项紧急援外的重要政治任务。“523”办公室负责人对屠呦呦说,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方子拿了不少,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缺,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已在1963年启动了耗资巨大、由几十个单位参加的研制计划。至1972年,已筛选21.4万种化合物,没有找到理想的新型抗疟药。中国从1964年起开展军内抗疟药研究。为尽快取得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草了三年研究规划草案,会同数十家单位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此项任务。1967年5月23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确定了三年研究规划。这项规划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项目。在学术权威靠边站的动荡年代,科研工作几乎完全停滞,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的屠呦呦一夜间走入了中国药物研究的核心地带。她多次对所里的同事表示,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屠呦呦当时在所里已经是第二梯队。”自20多岁便与屠呦呦共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所长姜廷良说,将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水平。“我在北大的学习是国家培养的,后来中医研究院进修也是国家对我的培养,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今天的屠呦呦,回忆当初的临危受命,依然神色坚定、眼神闪亮。灵感,瞬间迸发:“中医药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其中必有精华!”“对于有记载和有临床实践的单味药、复方药,前人都做了筛选,我们该从哪里入手?”进入“523”项目第一天,这个难题就困住了屠呦呦。此前,先后有7个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500多名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中医药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其中必有精华!”屠呦呦带领课题组翻阅古籍、查找经方、请教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浏览。“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都是逐字逐句,有闻必录。”同事回忆说。寒冷的冬天,夜晚总是显得格外漫长,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3个月后,课题组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 000余个药方,经过整理编写了包含640多种候选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在第一轮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因此我们把精力放在了胡椒上。”屠呦呦说。虽然胡椒提取物在老鼠实验中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临床实践却显示,胡椒提取物只能改善某些症状,疟原虫不能转阴。这条路没走通。屠呦呦带领大家重新开始。屠呦呦的学生、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王满元珍藏着“523”项目笔记本。2002年他入学时,屠老师把笔记本交给他,希望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翻开这本32开深绿色的本子,泛黄的扉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屠呦呦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信息。透过这些记录,后辈可以想见屠老师当年伏案工作的辛劳,更可以想象整个课题组碰壁受挫的疲惫。试错之路,考验执着和勇气。筛选的100多种中药,全部宣告失败。课题组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这其中,就包括青蒿提取物。从40%到12%,青蒿提取物前后两次的抑制率相差甚远,这株小小的青草仿佛是故意在和课题组捉迷藏。“青蒿治疟,古已有之。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中医药这个宝库就掘不出宝来?难道是实验方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