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知县段玉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人知县段玉裁   我们今天对“廉”字的解释,就来源于段玉裁。他在书中解释说:“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清乾隆四十五年,正值盛世,在爱新觉罗?弘历眼里可谓是海晏河清。扬子江心,一艘顺江而下的船上因满载72箱沉甸甸的货物显得摇摇晃晃,船头这个官员打扮样的人却是归心似箭。   此人是刚从四川巫山知县任上辞官的段玉裁,47岁的他其实也正值盛年,却因病不得不回自己的江苏金坛老家,可在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就遭了贼。   段玉裁先后当过四个地方的知县,更是当朝有名的大学问家。后世人们读古籍,常见注释里有“段注”,即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他也因此被称作“字仙”。   作为名人,又是回乡的县老爷,再加上几十箱宝贝……很难不让强盗们眼红。可是,第二天,这些被抢的箱子全部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   两知富顺难为水   段玉裁出身贫寒,26岁中举后在京师任教十年,朋友们都知道,他的日子一直都过得紧巴巴的。即使后来在贵州玉屏做了三年知县,依然没有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来四川。   入川第一个职务,是到川南大县富顺侯任知县。富顺境内多盐场,商业发达,段玉裁刚来,就收到了盐商的“糖衣炮弹”。   一天,县衙门口发现了两口巨大的箱子。衙役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500两白银和30丈绸缎,并具有名帖。原来是自流井一名盐商听说新来的县老爷手头并不宽裕,特送上礼物,希望段玉裁能把他名下500亩耕地和800亩山林的赋税减免了。   要知道,乾隆时的知县每年的俸禄只有四十五两白银,段玉裁此时还仅仅是个候补知县,年薪还要更少,这亮灿灿的500两白银他还真可能是第一次见到。但段玉裁历来都是以君子著称的,君子自然就能够“固穷”。他没有直接说行或是不行,沉吟片刻后,叫人把盐商请来。   他指着纸上的一个“赇”字说:“你看,这个字左形右声,左边是宝贝的‘贝’,右边是一个‘求’字。有的人一边向他人送财物,一边又向接收财物者提出非分要求,这就叫‘贿赂’。”说着当面将礼物退还盐商,表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坚决不要”。   段玉裁前后两次在富顺任职,除短暂出任过南溪县令外,仍有四年多。日间勤于政事,政简刑清,案无留牍,垂夜则焚膏继晷。   每至深夜,富顺西湖边一灯荧然,当地老百姓都指着灯光相互诉说着:那就是我们段知县的读书楼,知县大人又在读书了。而就在这座读书楼里,他写出了传之于后世的名著《说文解字注》。   我们今天对“廉”字的解释,就来源于段玉裁这部书。他在书中解释说:“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除了是县令,段玉裁更是文人,文人自然爱关注文人的事。在宋明期间,富顺出了200多名进士,举人、贡生逾千人,“才子甲西蜀”“才子之乡”远近闻名。不幸的是,明末战乱让富顺屡遭兵祸,人口锐减,段玉裁到富顺前的乾隆年间,只出了2名进士,树立榜样、重开文风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段玉裁重修了闻名后世的富顺县志,借以发挥资政育人的历史功能。又扩建了之前的西湖书院,增加学舍和宿舍,增招了几十名生员。当时一个叫李芝的县人,从湖北枝江知县岗位上辞职回乡办书院,有几十个学生,段玉裁“亦时过书院,议论辄竟日”。自此,富顺文风重盛,整个清朝,一共出了34名进士,237个举人。   曾有人称,逛西湖的百姓一拨一拨从眼前闲散而过,雾霭慢慢自湖中升起……这应该是段玉裁理想的生活。离任后,富顺老百姓则在他的住处手书“循吏段玉裁先生公余读书处”,以示纪念。   除却巫山不是名   正是在富顺知县任上做出的政绩,让段玉裁得到了朝廷的注意。43岁那年,他到成都县担任候补。等待的滋味段玉裁不是没尝过,因为不是进士出身,他一生仕途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   段玉裁在成都过了一个暖和的冬天,不过在开春的乾隆四十五年,调令来了,结果却是去四川最东面的小城巫山,段玉裁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到了三峡的寒意。   去巫山,其实是担任“救火队长”的。当时这里正闹着饥荒,物价飞涨,也饿死了不少人。段玉裁在问明粮仓还有不多的储粮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济贫。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一事件的细节,《巫山县志》上只有寥寥几笔:“段玉裁江南金坛举人,乾隆四十三年莅巫。时值饥馑,斗米钱二贯。公到,先开仓发赈,乃请上宪,全活甚多。”   但谁都知道,在古代私开粮仓,是要问罪的。但“全活甚多”的结果证明段玉裁的选择是正确的。在熟悉巫山政情之后,段玉裁对当地一些旧习弊制进行了废除,还拿下了一批地头蛇。   但此时,段玉裁的父亲已经71岁了,繁忙的政务让他很多想写的书都来不及写了。他实在不愿意再做官了,两年后,终于因病回到了家乡金坛。   回乡后,段玉裁把全部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但偶尔也会想起自己在四川为官的十年,那和在京的十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