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帕克(1967) 实验程序 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逐个带到实验室,让他们画画10分钟 然后,让他们坐在一张放有5个玩具的桌边,并说出指导语 说完指导语后,主试离开实验室 让被试在实验室单独呆上15分钟,以观察他们抗拒诱惑而不动那些玩具的时间有多长 以抗拒诱惑时间作为其道德行为的指标 你坐在这里,这些玩具是为别人准备的,你最好不要动它们,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没有动这些玩具的话,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一会游戏。噢,我把东西忘在了学校,我必须去取回来。你可以看这些书,我给你关上门,这样就没有人打扰你了。我回来的时候会敲门,这样你就知道是我回来了。 * 经典实验 (四)导之以行 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 在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 拓展介绍—角色扮演法 使个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 * 拓展介绍:赏罚控制 当道德行为合乎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 当道德行为不合乎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从害怕惩罚而学习到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 * 班杜拉,罗斯(1965) 被试:66名四岁儿童,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2人 * 经典实验 * 经典实验 程序: 不同组儿童观看电影中同一攻击行为的不同结果: 攻击-奖赏组:一个成年人采取攻击行为后,另一个成人对他奖赏,称赞他为勇敢的胜利者,并给他巧克力糖和汽水等食品 攻击-惩罚组:一个成人采取攻击行为后,另一个成人对他指责,骂他是暴徒,打他并迫使他低头逃跑 控制组:一个成人采取攻击行为后,没有受到惩罚和奖励 实验者把儿童带到与电影里相同的实验情景中,让儿童玩10分钟,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行为 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攻击-惩罚组几乎没有人模仿攻击性行为即替代惩罚降低了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 经典实验 拓展介绍—角色扮演法 * Staub(1971) 实验程序: 将被试儿童一一配对 让其中一个人承担需要被人帮助的角色(如:他想搬一张凳子,可是太重搬不动) 另一个儿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要想出合适的方法并表现出来 二人交换角色 拓展介绍—角色扮演法 * 训练一周后,为被试提供如下机会,以测定儿童的主人行为是否有进步: 一个儿童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跌下来哭 一个儿童想搬一张对他来说很难搬得动的凳子 一个儿童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而感到苦恼 一个儿童正站在自行车道上 一个儿童跌倒受伤了 结果表明: 受过训练的儿童比没有受过训练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本章主要结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及其表现 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品德不良的矫正 * 品德不良的含义 品德不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 道德认识肤浅,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 道德情感扭曲,爱憎颠倒,荣辱不分 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 行为习惯不良 * 品德不良的表现 本章主要结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及其表现 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品德不良的矫正 *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 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工作失误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 * 缺乏正确的社会导向能力 缺乏顽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 * 主观原因 本章主要结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及其表现 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品德不良的矫正 * 品德不良的矫正 * * 谢谢! * * * * * * * * 他会被抓住,关进监狱(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他会给家庭带来耻辱(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他触犯了法律(守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偷窃有违道德准则,比如“偷窃是可耻的” 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不决定于对或错这一道德判断本身,而在于为这一判断提供怎样的解释 * 反对海因茨偷药的理由 * 评论 * 两难故事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与道德教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伯黍 研究我国5-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 中国儿童特点: 4岁儿童开始作出较多独立道德判断 7岁儿童主观性判断明显发展 9岁儿童主观判断已基本取代客观性判断 * 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章志光 品德动力系统结构(章志光,1990) 品德结构:生成结构 执行结构 定型结构 品德结构与宏观社会环境及微观群众环境发生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