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农牧界限的历史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和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离。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活动的影响,历史时期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地理分界有过较大的变迁。 历史时期草原地带的分布: 草原地带包括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中北部。 农牧界限的历史地理意义 标志了两种生产方式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规定了两种生产方式所代表的文化类型的不同发展方向,表现为与人文地理界线——长城的大致吻合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 (《汉书》卷四《文帝纪》)战国时期 龙门以西的农牧界限 从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向东经渭水、泾水和北洛河上游,至晋陕峡谷的南缘龙门。 秦、西汉时期——农牧界限向北向西推进 向北: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 (1)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取“河南地”,置九原郡,修筑长城, (2)汉武帝复取河南地,农耕区逐渐扩展到套北和套西地区 向西: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出现了屯田区 (1)汉武帝河西四郡的设置,迁移大量农业人口。(居延汉简的屯田资料) (2)汉宣帝在河湟地区大规模开置屯田。(《汉书·赵充国传》) 参考: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农牧界限向南、向东收缩 向南:农耕区的北界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汾水中游、河北中北部一带。 (1)东汉初南匈奴降附,逐渐内迁沿边八郡,东汉末弃守沿边诸郡,西北边地基本上成为农牧交错区. (2)三国、西晋时,匈奴居住区南侵至关中平原和汾水流域。 (3)十六国时期,农业人口流亡,耕地荒芜,黄河流域北部地区大量退耕还牧。 向西:河西走廊再度变成畜牧区 (1)西部羌人内侵,迫使汉人从陇西、陕北内迁至渭水流域。 (2)汉人建立的前凉政权,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号称“河西牛羊肥。” 北魏、隋唐时期——农牧界限开始模糊化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处和融合,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农牧界限出现了新的特点: (1)游牧民族逐渐汉化,农耕区向畜牧区和平推广。北魏时期,河套地区和平城周围的屯田取得了极为有效的成果。 (2)由于环境的恶化和游牧民族长期入居,农牧界限开始模糊化。自北魏以来恢复的河套、陕北一带的农耕区散落在传统农耕区之外。 唐代农牧界限的推定:今窟野河与横山、白于山以南一线(毛乌素沙漠南缘) (1)于陇右、陕北设置牧监,鄂尔索斯地区设置六胡州,保留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 (2)党项族所居的夏州,“所业无农桑,事畜马牛羊橐驼。” (3)与夏、宥二州相邻的胜州、麟州一带,“地甚良沃”、“人至殷繁”,为农耕区。 西夏、辽、金、元时期——形成了传统农耕区之外的半农半牧区 西夏境内的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辽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金代境内的松辽平原,元朝将屯田推进至今蒙古国的鄂尔浑河一带。 明——边墙成为实际的农牧界限 清——农耕区对边墙的突破 “闯关东”——汉人进入东北平原 “走西口”——汉人迁入蒙古草原 讨论: 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 中国历史上的农作物分布 在中国起源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米、大豆、荞麦等。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已经开始种植小米。而且还发现了人工栽培的距今7600年前的糜子。 水稻: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距今7000—3500年由东向西推进。 夏商时期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西周时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均有种植。然而稻作早期在中国北方的栽种并不普遍,属于珍贵的谷食,唐时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黄河流域普遍种植。唐末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大大缩小。 宋代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有限,呈点线状分布。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种植衰落 蚕桑、棉花种植业 一、丝织业 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均已开始丝织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遍及黄河流域。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心,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岭南、南中、河西走廊和长城以北地区都已开始生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受到极大破坏,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丝织业主要中心,黄河流域逐渐衰落。 宋元时期丝织业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福建成为新丝织业中心。 明清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棉织业 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元代以后越来越重要,到清代后期,地位渐渐超过了丝织业。 隋唐五代时期,岭南地区已经出现棉织业。 宋元时期,闽广地区的棉织业得到初步发展,南宋末,棉花种植推广到渭水流域和长江流域。 明清时期南北各地普遍种植棉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