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罗佩中国藏品捐赠记
高罗佩(左一)参加重庆琴家杨少五家中古琴雅集 天风琴社送别高罗佩夫妇晚宴合影(摄于1946 年3 月的重庆) 高罗佩一家人
2011年,高若兰在帮助朋友拍外祖父高罗佩纪录片,与重庆三峡博物馆取得联系。重庆是高罗佩在中国生活得最久的城市。他们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学术会议,展示和讨论高罗佩的文化成就与收藏。同期举行了一次小型的展示会,包括大唐狄公案的各个版本,以及高罗佩一些在渝时与友人唱和的书法作品。会后,高家人发表了声明,决定将一批高氏藏品捐赠给重庆三峡博物馆,唯一要求是开辟长期展示空间。这些藏品之前都存放在荷兰莱顿大学由高氏家族租赁的一个仓库中,由子女们共同管理。去年7月,时任馆长黎小龙率领两位专家去往荷兰阿姆斯特丹,亲自验收高罗佩家族捐赠文物。 “图书满架,落叶满床”
在高罗佩捐赠的藏品中,我们最直接看到的,是他作为汉学家和作家的生活。虽然他57岁的一生中过着三重生活:外交官、汉学家和作家,但他似乎把这些身份截然分开,公务之余完全沉浸在他最喜爱的学术和写作中。 在书房中抚琴的高罗佩 高罗佩年少时在印尼爪哇岛留影 高罗佩与夫人水世芳在家中书房前合影
展厅中最显著的陈设是一个复原的书房,这是高罗佩在家居装饰中最为重视的地方。高罗佩毕生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士大夫”。因为书房是一个士人日常所处时间最长,而且与其他文人交游过往的地方,所以几乎是他作为士人的“第一舞台”。高罗佩给他的第一个书房起名为“集义斋”,是19世纪中国人给荷兰驻广州贸易公司起的名字,暗指荷中关系。但就像中国文人所做的一样,高罗佩也会随着生活轨迹和心情的转变而改换书房的名字:1941年,高罗佩收藏了大量的中国音乐的书籍,他因此而改其书房名为“中和琴室”。1942年,他的收藏被战争所毁,他就改重庆的书房名为“犹存斋”,高罗佩自己解释说,这个名字意味着他丧失了所有物质性的财产,“留下来的仅仅是我的信心”。当他在重庆订婚后,中国朋友指出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他就又改名为“吟月庵”这个浪漫的名字。十年后,高罗佩将书房定名为“尊明斋”,这个名字一直持续用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自己认为“明”首先是光明,另一个意思就是中国的明朝,是他最喜爱的中国文化的阶段。
此次展示恢复的书房场景中,除了书柜和少数书籍之外,都是高氏收藏原物。墙上高悬着一张行书“尊明阁”的木门额,落款是“简道人”,这是民国时期书画家、外交家孙伯醇之号。他早年曾留学日本,与诗人画家苏曼殊相交甚笃。书桌上依次摆放着清代的浅雕山水人物木制笔筒、双鹊浪纹辽砚、三足蟾铜砚滴和猴桃蓝釉瓷砚滴。还有多个印章,包括“荷兰高罗佩印”水晶曲柄方印(带乌木座),“芝台”木方印。高罗佩的砚印之好早在他上学时就显示出来,他1934年写作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就是关于米芾及其砚石研究的:《米芾砚史》(Mifu on Ink Stones,a Translation of the Yan-Shin,Pekin,Henri Vetch,1938),而后由一名英国出版商于1938年在北京整理出版。
由于艳羡明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而且秉持着一定要“成为”一个中国人的原则,所以高罗佩在书房陈设上,严格地遵从明代陈设的要求。
长子威廉在谈起高罗佩“图书满架,落叶满床”的书房理想时,曾经回忆道:“1948年左右,我们住在东京一所传统日式房子里,当时我大约4岁,记得很清楚,集义斋四壁是书,中间是一张大桌子,所谓的‘落叶满床’,是一张中国古代紫檀嵌花榻。”小儿子托马斯也曾经写道:“不论他们(父母)的房子位于世界什么地方,房子里总是有某些固定元素的。父亲的书房就是其中之一,它总是整体地跟着我们搬家。不论是在哪个国家,书房沿着墙壁摆放的是书柜,存放在漂亮木匣子里的中国古书,也有科学书刊、大批侦探小说。书房中央是一张中式书桌。……我们家另一个固定元素,是一个中式漆屏,它是由四个板块组成的晚明屏幕。”这块漆屏后来成为《狄公案?四漆屏》中破案的重要“线索”。 “欲识泉石心,须得松风意”
捐赠中跟重庆和高罗佩都联系最紧密,也勾连着一段浪漫历史的物品,就是古琴。此次捐赠的古琴有三件,基本上是高罗佩藏琴的全部精品,只余一件高罗佩日记中曾经记载的宋琴,没有人知道其下落。 高罗佩第一次从书本上认识“古琴”,是早在他首次去日本赴任之前的1935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汉学是他毕生的爱好和生命动力,所以在日本,或其他任何国家工作的年代中,他都从未动摇或停止做一个汉学家的实践。据三峡博物馆前任馆长黎小龙回忆,他藏品中的别国对象很少,只有少数日本文物。他在日本时孜孜以求的,仍然是与中国相关的书籍或物品。那时他常常找机会去北京出差,在1936年就拜古琴大师叶诗梦为师,每到宛平必拜访求教。而且在宛平购买了一张终身携带的古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