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因素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因素研究   摘要: 孤独症(autism)或称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它属于一种脑功能障碍, 涉及脑的较多部分,这种障碍的严重性表现为影响患儿的日常行为,阻滞正常发育,可以说影响儿童与世界联系的每一个方面。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非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今为止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上治疗困难且颇有争议。许多父母一般不会发现,更不会接受孩子有病的事实,造成很多孩子未能及早发现,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由于自闭症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社会影响较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就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加以综述。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发病因素   1943 年Leo kanner 首次报道了11名自闭症儿童,其主要表现是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又称kanner三联征[1]。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儿童自闭症作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 ,简称PDD) 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2]。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重复或刻板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3]。是一种严重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沟通技能损害。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症状通常在患儿12~18个月时就有表现[4],但确诊却要在患儿24~36个月时才能做出,有个别的患者甚至到成人时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5]。   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发病比例为4:1。根据全世界的统计,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该病起病早,病因复杂,症状特殊,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行为、营养、药物、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6]等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病因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非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者包括遗传、神经生物学、免疫、围产期异常等因素。后者包括生化、饮食等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   1.1.1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证实该病有家族聚集性.孤独症父母本身即为精神障碍的易患人群[7]。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约4:1。孤独症同卵双生共患率在60%~92%范围;异卵双生共患率0%~10%;同胞再患概率3%~5%,较之普通人群高25~60倍,说明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发病与130多个基因相关,且分布于lO多条染色体[3]。   1.1.2 神经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研究手段主要是基因研究。归纳有关孤独症众多相关基因,主要在五个方面显示出异常。较突出的是,突触功能基因及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以及与突触相关的一些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其中相当部分与精神分裂症、双项情感障碍涉及的基因相同,提示这几种疾病可能是一种与突触发育、功能异常有关的一类疾病。有学者甚至对这几种疾病的传统界定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疾病不过是基于同一发病通路上的几个不同层面。生物分子层面的分型将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研究还提示,孤独症还和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异常、神经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神经递质紊乱以及神经细胞离子转运异常相关。这几方面的分子机制还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影响来致病,即这些易感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是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变。   1.1.3 免疫学因素 有人指出慢性病毒感染学说,认为免疫缺失的个体,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增加病毒感染的几率,易感染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婴儿孤独症。   1.1.4 围产期异常因素 本症患儿较多有围生期脑损害史、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以及癫痫发作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较多见脑室左颞角扩大.提示患儿有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磁共振影像检查还可见部分患儿脑蚓部发育不全,故认为本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的功能障碍有关。   1.2 非生物学因素   1.2.1 生化因素 有人发现孤独症患者可能与金属代谢有关,有的患儿严重缺锌,血浆内内啡呔水平与刻板运动有关。   1,2.2 饮食因素 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与患儿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幼儿的血液呈弱碱性,幼儿如过多食用酸性食品(高糖、高脂肪和动物性蛋白食物等),其血液就会随之酸化,使其机体内环境平衡发生紊乱.呈现酸性体质,并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手足发凉,易感冒,免疫力降低,常哭闹不止,皮肤易过敏和出湿疹,严重者则可因机体缺乏钾、钙、镁、锌等元素而影响大脑的发育及功能,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甚至思维紊乱,以致产生轻微的精神异常表现。   1.2.3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