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林,享受与世隔绝的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炎林,享受与世隔绝的生活   人物简介   刘炎林,1981年生,北京大学博士,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雪豹项目负责人,在青藏高原考察10年。酷爱登山,2013年带队抵达南极点。   刘炎林腰椎上有两块小骨头断了,医学术语叫“腰椎峡部裂”。但他想不起来到底是怎么弄断的,就推测是10月末在青海挖陷阱时用力过猛。“那里很冷,陷阱上面一层冻住了,得用铁镐使劲刨。有一天早上起来,突然腰就不行了。”他边说边翻着《环球人物》杂志,脸上露出腼腆的笑,“我买过你们杂志。”   在青藏高原上考察动物时,他的业余生活几乎只有纸质读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联系了他整整一周,一直关机。当地的手机信号只能覆盖到乡政府周边,因为只有那装了个信号塔。“你猜那个乡的面积有多大?4个村,1000来户人家,1.1万平方公里。北京市区加郊县才1.6万。”从刘炎林工作的地方要开一个半小时车才有信号,需要打电话时开着车出去,打完再回来。如果不是因为受伤,他现在还在高原上考察。   拍雪豹的人和看《雪豹》的和尚   这是刘炎林第二次受伤,第一次是2001年。“那次是去康定爬山,五一期间我穿了个T恤,结果到拉萨当天就得了肺气肿,呼吸时听到肺里面像烧开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响。肺气肿容易复发,后来特别小心还是犯了五六次,每次都被送下来。”   其实做野外工作很少有不受伤的。刘炎林的导师吕植教授有严重的关节病,而吕植的导师潘文石教授在四川秦岭研究熊猫时从山上摔下来,当时就被竹子刺伤了……刘炎林以前老自吹是钢铁战士,现在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医生说这点伤不算什么,让我养着,以后别干重体力活。”他有点无奈,“这简直就是要我别工作了。”   自从2011年从北大博士毕业,刘炎林一直供职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这是目前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方面最专业的NGO。“每年出去多长时间?我说半年,我老婆说怎么也有八九个月。”其实从2003年读硕士起,野外考察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掰着手指回忆:2003―2004年在川西,2005年去新疆、青海,2006―2009年在西藏,工作后一直在青海。   现在刘炎林主要在藏区研究雪豹、棕熊等肉食动物。“雪豹是猫科动物,通常有40公斤,身长一米,再加上一米长的尾巴,分布在青藏高原周边12个国家,青海大约有1000只。虽然还没足够的证据,但我们推测它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维持者。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这些高原动物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所以追踪动物、戴颈圈(即跟踪器)是一个必要手段。还有一个就是在野外拍摄雪豹的红外照片,你在网上见过吧,我们也干那个。”   拍照片需要当地藏族牧民的配合与协助。“一开始,有人以为我们是去挣钱的,还私下猜测:拍一张雪豹照片能卖一两万块钱吧?”刘炎林很认真地对记者说:“他们很关心动物保护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保护区,外面的人就会来开矿。”在信奉藏传佛教的牧民看来,开矿是要触怒山神的,他们非常反感,还有点恐惧。“如果成立了雪豹保护区,当地就不会开矿了。所以他们愿意帮我们,我们就培训他们如何安装、使用红外相机。”   每次考察,刘炎林都是住在青海玉树索加乡牙曲的一个小寺庙里。在他眼中,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是工作的吸引力之一。“和尚们最喜欢看康巴电视台,是藏语频道。他们爱看抗日剧,《雪豹》《猎鹰1949》之类的。”藏语配音演员就那么几个人,每个角色的声音在刘炎林听来都差不多。“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晚上不是翻译文献,就是看书。”他喜欢作家严歌苓,《铁梨花》《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都看完了。   无论在牙曲小寺庙驻地,还是开车在路上,刘炎林会有很多时间回想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他会想工作上的事怎么往前推进,也会想起跟老婆孩子去过的地方、讲过的笑话、玩过的游戏。“有时候自己蛮得意:‘嘿,小子,干得还不赖。’有时候也会很懊恼:‘妈的,怎么这么二!’”   追踪棕熊的日子   今年刘炎林的工作是这样的:2月、3月做了两次红外线调查;4月追踪动物;6月在祁连山做调查;7月追踪动物;9月跟进红外线调查;10月继续追踪棕熊……10月末,刘炎林和一位同事从西宁开了3天车,找之前戴了颈圈的动物,还都在,之后就在一户牧民家附近追踪熊。“第二晚熊来了,但我们谁也没听到,气死了。第三天,我的腰就不行了。”不过,他打算按照原计划进行,“12月,我会再去做一次红外线调查。”   每次调查通常需要一两个星期到一两个月。“我也想像夏勒博士那样在一个地方常驻两三年,但现在的研究条件只能去一段时间,回北京待一段。”刘炎林说的夏勒博士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他也是第一位到中国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最早研究藏羚羊、提出藏羚羊保护问题的科学家,《时代》周刊曾将其评为世界上3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刘炎林导师的导师曾经是夏勒的野外助手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