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仲《珩璜新论》传统文化及其思想个性.docVIP

孔平仲《珩璜新论》传统文化及其思想个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平仲《珩璜新论》传统文化及其思想个性   提 要北宋孔平仲笔记《珩璜新论》,得到后人较高评价,如《四库提要》言其“考证旧闻,亦间托古事以发议,其说多精核可取”。孔平仲“长史学”,在读史过程中,将史料中一些有悖传统文化的人事摘录下来。这些“记录之文”(宋赵希弁《读书杂志》)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个性。   关键词珩璜新论;传统文化;思想个性   作者简介刘蓓然(1968―),女,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熏研究方向为两宋庐陵笔记文献整理与语言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两宋庐陵文人笔记语言研究”(12YY22)   《珩璜新论》(四卷),又名《孔氏杂说》或《孔氏野史》,北宋孔平仲著。《四库提要》题《珩璜新论》云“本名《杂说》,后人推重其书,取贯佩之义,易以此名”。 关于是书内容,衢本《郡斋读书志》曰:“论载籍中前言往行及国家故实贤哲文章,亦时记其所闻者。”《四库提要》评:“是书皆考证旧闻,亦间托古事以发议,其说多精核可取。”今《全宋笔记?珩璜新论》点校言:“此书内容主要为考证旧闻,订正史实,如正史笔记、诗文逸事、通俗词语等,皆有涉及。”这些评说足见此书有较高文献史料及语言价值。作者在评说考证“前言往行”时有选择性,而这种选择反映了孔平仲的思想个性。本文仅从传统文化角度略作整理以窥一斑。   一、取名、字不避讳史例   中国古代名字有严格的避讳。避讳制度起于周朝,《礼记?曲礼上》明确“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至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避讳更是趋于繁苛,甚至形成法律。避讳不仅有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然在那种近乎苛刻的社会背景下,仍有人敢违逆传统。孔平仲在通读大量史料基础上,将他们罗列出来,如:   王羲之子徽之,徽之子桢子;王允之子?之,?之子肇之;王晏之子?之,?之子陋之,三世同用“之”字。胡毋辅之子谦之,吴隐之子瞻之,颜悦之子恺之,两世同用“之”字。(卷一)   陈垣在《史讳举例》卷五第五十三节“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也举了王羲之一家的名字皆用“之”,认为“此南北朝风也”。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例举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犯嫌,又举简文帝的例子,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说“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例,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孔平仲应是较早注意此种现象,并加以指出。同卷又记:   韩愈为李贺作《讳辨》,持“言在不言徵”之说,故父名仲卿,未尝讳焉。晋曹志者,植之子也,奏议武帝云:“?植不强”,不讳“植”字,三国之时,犹不讳其君,《吕岱传》张承与岱书云“功以权成”,是斥孙名也。(卷一)   曹植父子、张承吕岱皆魏晋名士,他们崇尚自由,不拘礼法,鄙视名教,个性独立。唐代韩愈为大诗人李贺因父讳“晋肃”而不被取进士鸣不平,作《讳辨》抨击道:“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孔平仲将这些不避讳的历史人物搜罗一起,虽不加评说,实寓褒贬于字间,含蓄表达了他对魏晋名士特立独行个性的欣赏与肯定,对避讳这种陈规陋习的反对。   二、帝王专用词泛用史例   中国古代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有尊卑贵贱之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着相对应的用语称谓。如“龙”是皇权的象征,百姓不得滥用,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蔡元长尝荐毛友龙,皇上召对,问曰:“龙者,君之象,卿何得而友之?”孔平仲从史料中发现不少例子,作为帝王的专名“龙”平民皆可用,既可自譬,也可赞誉他人。即:   龙不独以譬君德,凡有德者,皆可以龙言也。诸葛亮,嵇康皆号“卧龙”;孔融荐祢衡云“龙跃天衢”,袁宏赞武侯云“初九龙盘,雅志弥确”;《樊英传》注“安帝徵隐士策文云使难进易退之人,龙潜不屈”;许邵、许虔,汝南平?人,人称平?渊有二龙焉;唐乌承?与兄承恩,亦号“辕门二龙”;阴?谓贵人曰“亢龙有悔”,经譬外戚之家。如此之类甚多,然则龙不止于君德矣。(卷一)   “万岁”一词,约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本是人们喜庆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遂成为帝王之代称。但人臣亦有称“万岁”的,孔平仲举 “援酾酒享军士,军士皆伏称万岁”(《后汉书?马援传》)。   “君”指封建帝王、诸侯。《说文?口部》释“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君?,象君坐形。”《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孔平仲却指出“人臣得称‘圣君’‘贤君’,晋曹摅,一县号曰‘圣君’,《薛宣传》∶属县各得‘贤君’”。   在史料中孔平仲还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