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抗日中浙大学子的思想.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景以及学生思想背景:资料一:《/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2178阚家蓂:抗日战争中的浙大学生》九三七年冬天,杭州沦陷,浙大学生揪起一片抗战浪潮,很多人都从军去了。其后风声日紧,浙大奉命西迁,一年级新生到浙西天日山,其余迁到建德。几个月后,又从建德迁到江西吉安。谁知日军紧逼,又从吉安迁到泰和。在泰和安定了一个时期,不久又被迫将度西迁到广西宜山。在宜山,学校增添好些院系,扩大规模,同时在浙江龙泉设立分校,至此认为可以稍事喘息,谁知宜山是个地瘠民贫之区,同学大多营养不足,女同学更因缺乏碘质,有些人长了大脖子,吃了很多苦头,因而同学间流传了一句“宜山宜水不宜人”之谚。后来又不知怎的被日本人看中,对准浙大所在地的标营大肆轰炸,虽然损失很大,但全校师生幸无伤亡,反而有一位神经受了刺激的同学,因为关在房里未逃警报,经过巨大的响声和震动之后,神志竟清醒了。大家都称这次大轰炸是一次“光荣的洗礼”。 在宜山一年多,又再度搬家。先是一年级设在贵州青岩,校本部和文、工、师范等学院迁遵义,农、理及附中在湄潭。一年之后,一年级又搬到湄潭附近的永兴场,至此便没有再搬。从一九三七年起,至抗战结束后一年止,,共大搬家五、六次,直到一九四六年才陆续返回杭州。在抗战期间搬迁最多、遭殃最大的学校,恐怕要算浙江大学了。资料二:/krwj/kd/200601/10288.html西迁途中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枪声宣告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开始,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9月24日一年级新生迁至西天目。11月11日开始,学校本部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分三批出发,于15日全部到达建德。11月下旬一年级新生也迁来建德。1937年12月24日,在杭州沦陷之日,浙大师生开始撤离建德,行程752公里,饱受风霜之苦,经受无数磨练,迁至江西吉安。1938年2月中旬,又迁至泰和。1938年8月13日迁移至广西宜山。1940年1月,迁至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资料三:艰苦卓绝的八年 (1937—1946)1936年,著名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校长。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枪声宣告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开始,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这是浙江大学重要发展时期,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竺校长敦聘名师,倡导“求是”校风,鼓励学术研究。浙大一时人才济济,成果卓著,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至1948年3月,已发展成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5个学系,9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室,2000余名学生的著名综合性大学。图:竺可桢实地勘察天目山禅源寺,与教师舒鸿(左)、潘承妍(右)在寺前(照片上题字为竺校长手迹)(1937年秋)师生乘坐民船从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吉安白鹭洲头的校舍吉安青原山临时校舍(“青原山”为文天祥手迹)(1938年)师生在宜山逃避敌机的情景(1938年1月)、泰和上田村大原书院(浙大校本部)(1938年2月)学生思想《/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2178阚家蓂:抗日战争中的浙大学生》衣食住行一无是处抗战时期,浙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真是艰苦卓绝。时至今日,我常常想,当年我们没有饿死,没有冻死,没有病死,真是奇迹。衣着方面,谈不上时髦和质料,只要能有件遮体之物,那就是万幸了。男同学平时穿衬衣单裤,冬天有一件老德袍在身,巳令入侧目。女同学以蓝布旗袍最为风行,长长的,宽宽的,象水桶—样地罩住三围。不过女同学能缝能补,所以“捉襟见肘”(衣服破了一个大洞,肘部露出). “空前绝后”(鞋抹前后都破)的 现象很少。但有些人一双袜子穿了,一补再补,补到无处可补的时候,干脆把袜底剪掉,换双布底,这样又可混些时候。不大会拿针线的人,也有个办法,把破袜子向前一拉,再反开过来,这样就不会“前吃后空”了。但袜子会越穿越短,短到连小腿部遮不住的时候,那就丢掉。当时不但女同学会拿针线,有些男同学也会拿针线,这无啥稀奇。吃的方面,遵义是女生自行开伙,湄潭、永兴两地男女同学合伙。饭是够吃的,只是莱少得可比不够分配,食量大点的同学,到最后只有吃白饭

文档评论(0)

sMDHVSLY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