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主题。纪念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创新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群体提供教育和服务场所,是当代纪念馆的重要发展方向。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面对新形势,如何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一直不断研究、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纪念馆 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6月,原址始建于1925年的陇海公寓。1938年3月,中共中央长江局特派员张文海、谷牧奉命到新海地区驻军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建立中共地下工作委员会就寓居于此。工委建立后,3月11日由张文梅和工委委员刘曼生(谷牧)介绍,发展第一 一二师第六六七团团长、抗日名将万毅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入党宣誓也在陇海公寓。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6月6日决定将这里辟为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1995年被中共连云港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   由于旧城改造,老馆在2003年拆迁。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新馆于2011年7月1日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新馆作为中共中央、江苏省委高度重视,倾力打造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宣教、收藏、研究、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地市级综合类革命纪念馆。馆区占地37.5亩,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它通过层次丰富、生动起伏的布展,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生动翔实的再现了连云港宏伟壮丽的革命斗争历史,讴歌了连云港人民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开馆之初,社会各界主动来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由于展陈形式单一、内容一成不变,观众人数不断减少。为此,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努力把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打造成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彰显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作用,主动联系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来馆参观,与大中小学校签订德育基地共建协议;以清明、“七一”、“十一”等节庆日为契机,策划组织了“清明节铭记”、纪念党的生日、“乘坐BRT·感受新港城”等活动;完善观众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编辑并制作馆刊、折页、宣传片、3D动漫片等宣传资料;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积极创建国家级4A景区并通过省验收。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邓铜山同志,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存根同志等领导来馆参观后对我馆的陈展内容和接待服务给予高度评价。一年多来,共接待观众21.3万人次,其中青少年10.8万人次,团队655批次。   二、挖掘革命故事,开展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为缅怀革命前辈,丰富地方革命史料,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积极实施“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集中采访拍摄连云港市及在本市战斗过、工作过的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包括革命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挖掘本地区各个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年9月至今,“抢救工程”摄制组行程约4500公里,远赴北京及全市各县区,采访拍摄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91余人,采集视频素材约4580分钟。其中既有杨斯德、吕剑光、李欣、张翼等省部级、少将级领导干部,也有高金贵、吴永祥等普通战士,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革命斗争时期的故事。这些视频资料,为研究连云港地区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该项工作受到媒体的关注,苍梧晚报、连网专门开设了“寻找港城老兵” 专栏,每周2期刊发“抢救工程”系列报道。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以“抢救工程”阶段性成果为素材,已完成系列图书《红色记忆》第一辑 《保卫家园》稿件的编辑,并正在策划制作《连云港保卫战》、《赣榆战役》、《战地摄影家——张克辛》、《苏鲁交通线》、《抗战县长朱爱周》、《团林英雄杨庆福》、《小沙东海战》、《青口十八勇士》、《花果山义僧抗日》等一批抗战题材纪录片。   “抢救工程”为征集文物拓展了渠道,很多老革命在采访结束后,主动捐赠革命文物资料,还有数十家单位和个人来电、来函联系文物捐赠事宜,提供文物征集线索。目前共征集革命文物资料350件。   三、创新爱国教育形式,实施“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