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几个著名不等式
3.5.1 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
教材: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平均不等式”及其推导过程。
过程:
平均不等式在不等式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AG不等式(算术平均-几何平均不等式)是Hardy等名著的三大主题之一(另两个主题是Holder不等式和Minkowski不等式)。
定理3.5.1: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
2.强调取“=”的条件
定理3.5.2:如果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
即: 当且仅当时
注意: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
2.语言表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三、推广:
定理:如果,那么
(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1:∵
∵ ∴上式≥0 从而
证明2:
指出:这里 ∵就不能保证
推论:如果,那么
(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当且仅当a=b=c时取=。
证完
四、关于“平均数”的概念
定义3.5.1.如果 则:
叫做这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
叫做这n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2.点题: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定理3.5.3 基本不等式: ≥
这个结论最终可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证明。
上述定理也可表述为:
设,则称为
的算术平均值,称为的几何平均值。
则:即:,称为AG不等式,仅当
时等号成立。
AG不等式是重要的基本不等式,利用这个不等式,可将和的形式缩小为积的形式,或将积的形式放大为和的形式,因此可以叙述成两个等价的共轭命题;
(1)其和为S的n个正数之积,在这些数都相等时为最大,最大值为;
(2)其积为T的n个正数之和,在这些数都相等时为最小,最小值为
因此,AG不等式有许多独特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几何学中求最大最小问题时,给定表面积的所有长方体中,正方体具有最大的体积;而给定体积的所有长方体中,正方体具有最小的表面积等。
AG不等式的证明:
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就有了正数的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等概念,而是欧几里得证明的。1821年Cauchay对AG不等式用反向归纳法给出了一个精彩的证明。此后对AG不等式寻求各种不同的证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证法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分析法):
从证,即要证
由,只要证
只需证明成立即可,
以上式子可以改写为(两端同除以):
令,则上式变成
(*)
令
则
于是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所以在处取得最小值,即,所以(*)成立,从而命题成立。
证法2:数学归纳法(构造法)
1、当时,结论显然成立;
2、假设时结论也成立,即:
当时
由于该不等式关于是对称的,任意调动位置,,的值都不变,所以不妨假设:
显然,从而有,
故,展开可得
(*)
所以
即
两边同时乘以得
利用前面的(*)可得,
从而有,命题得证。
证法3:数学归纳法(构造法)
1、当时,结论显然成立;
2、假设时结论也成立,即:
当时
其中
故命题得证。
证法4:利用凸函数的Jensen不等式证明;
设是上的凸函数,,则
在其中取,代入则有
又由于函数是单调递增的,所以,原命题成立。
证明5:
利用不等式,得到,对于,有
n个式子相加可得
所以
所以,命题得证。
证明6:
使用常规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则有乔治·克里斯托(George Chrystal)在其著作《代数论》(algebra)的第二卷中给出的[2]:
由对称性不妨设 是 中最大的,由于 ,设,则,并且有。
根据二项式定理,
于是完成了从 n 到 n + 1 的证明。,则
证明:证明很简单,直接利用AG不等式就可得出这个不等式。
也可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但是比较复杂。
语言表述: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4.的几何解释:
以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取一点C,
过C作弦DD’(AB 则
从而
而半径
五、例1、已知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证:∵
以上三式相加:
∴
例2 P82 3.5.1
已知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
求证:
证明:与推理1的证明中间步骤一样,利用均值不等式可得。
例3 P82 3.5.1
已知;,,,
求证:(1)
(2)
证明:(1)
令,则,又,所以,配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部好看的电影.doc
- 21201JAVA实习计划表.doc
- 2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数学)word版(完整版).doc
- 20个旅游策划经典案例.docx
- 21《伟大的悲剧》教案.doc
- 21世纪巡洋舰.docx
- 212轨道石门.doc
- 21世纪服务营销发展趋势初探.doc
- 21世纪评价 评测 报告 答案.doc
- 21世纪的课堂评价学习作业.doc
-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扫描版含答案.doc
- Unit6SunshineforallStudyskills课件-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下册.pptx
- Unit3After-schoolactivitiesLesson2Avisittoafarm课件冀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pptx
-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 Unit2BesportybehealthyReading课件-牛津译林版(2020)高中英语.pptx
- Unit2Differentfamilies第三课时(课件)-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pptx
-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课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pptx
-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pptx
-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课件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pptx
- 工程变更管理细则.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