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

初三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三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知识精讲 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 重难点分析: 1. 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 ?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 教学步骤: (一)《发问的精神》 1. 词语积累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 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 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正面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4. 文章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两脚书柜是什么意思? 发问的精神。书呆子。 5. 文章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 词语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 简介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歇根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密歇根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