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赤子心 胸中浩气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强国赤子心 胸中浩气存   科技报国凌云志,尽在满头银发中。初见张存浩,86岁高龄的他,思路清晰快捷,话语坚定自信:“中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世界第一,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卓越领导者、我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张存浩院士从事科学研究60多年,涉及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旧是“老骥伏枥,志在中华复兴”,求索的脚步仍未停止。   家国情怀入心化行   1950年10月,获得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张存浩从美国回国,带着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一份报国之情。   触发他决定回国的因素却是1950年6月美国入侵朝鲜。“必须立即回国,否则自己的科技报国梦可能会落空。”张存浩心里琢磨着,他料定美国会很快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因此毅然决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多家单位给予丰厚待遇的工作机会,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亲历了颠沛流离,目睹了山河破碎,总有一种强国富民的情怀,太想为国家出一份力。”张存浩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天津读小学的张存浩被父母寄养到重庆的姑父母身边。张存浩的姑父傅鹰、姑母张锦是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怀抱科技救国理想留学归国的化学家,受姑父母的熏陶,强国富民的理想在年幼的张存浩心中滋生。   张存浩回忆:“记得我在福建长汀上中学时,每晚与傅、张两先生在同一盏油灯下攻读,傅先生向我谈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谈到了振兴中华,谈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教导我一定要学好祖国的文化,当时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对我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1年春,张存浩来到了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开始了他的科技强国征程。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石油供应十分短缺,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为解决国家急需,张存浩和楼南泉等人日夜奋战承担了研究,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中试”成功。   20世纪50年代末,在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下,张存浩迅速转入火箭推进剂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在文献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不顾毒性和爆炸危险,大量实验,最终和何国钟院士等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没想到中国在20年前就有了这么完美的燃速理论。”改革开放后,美国科学家在一次交流中惊叹道。   一心扑在科研上,国即是家。甚至“有次回家时,竟然把孩子的名字都忘了”。豁达的妻子迟云霞至今仍把此事当成笑话叙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张存浩那一代人的科研哲学。有人问过他:“你回国后,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后悔吗?”张存浩说:“不后悔,我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回首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现在的年轻人,爱国主义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   殚精竭虑培养人才   在张存浩的心中,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期盼:青年强,则国强。   2013年12月19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红光迎来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   像金红光这样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后来当选院士的,他不是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杨卫介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至今已资助了3000余名优秀青年科学家,其中已有近200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当初两次致函总理,力荐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正是张存浩。   l991年初,张存浩出任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当时处于科研一线的老一辈科学家年龄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人才老化问题严重,出国留学的人多而人才引进却很困难。   “我们的理解力并不差,但缺少原创性,有时和别人同时起步,但逐渐落后,这与对基础研究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   “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的关键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根本任务,应该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   正是因为这些思考,张存浩提出了基础研究要瞄准国家目标的战略。他说:“科技工作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深层次问题,瞄准科技前沿,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上开展基础研究。”   如今,许多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否曾得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都称赞:“张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科学家。”   大处得气魄,小处也见精神。张存浩不仅是一位科技界的领航者,也是一位慈父般的长者。他关心青年,丝丝入怀。“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因为营养不良,全身浮肿,老师二话不说,将国家补贴的营养品鸡蛋和牛奶全部给了我。”现已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徐正每忆起这段往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