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拼贴语境下的直觉音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拼贴语境下的直觉音乐   【内容摘要】拼贴手法创作的“拼贴音乐”和“直觉音乐”一样,都属于20世纪现代音乐创制的范畴;不同的是,“拼贴”对音乐材料的组合比“直觉”对音乐的涉入更早,也更有普适性。文章以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的《金粉》为例对现代音乐进行研究,将作品与环境相结合,当尝试用普适性的“拼贴”去解构“直觉音乐”时,发现前者的手法与理念仿佛成为打开直觉音乐的一把钥匙,这也使重新解读直觉音乐成为了可能,相信这种解读模式对未来直觉音乐的创作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拼贴语境 直觉音乐 斯托克豪森 《金粉》   一、直觉音乐与《金粉》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是20世纪“新音乐”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可以称之为绝对性、创新型的新音乐。直觉音乐(Intuitive Music)是斯托克豪森通过预置不同的生活和心理感受场景,进而激发演奏者根据感官的指引,率性而发创制音乐的音乐发生模式。从“让演奏者互相做出反应,自由演奏而形成的曲式”①的滥觞,到“作品《锡兰》(Ceylon,1970),总谱里仅有一段短文,并规定了一种节奏,演奏者依次凭直觉演奏”②,直至《来自七天》(Aus den sieben Tagen,1968)“没有乐谱,只有文字提示,演奏者依靠直觉,依靠相互之间的默契,即兴凑成一首新的乐曲”③。可见,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逐渐规避着纯音乐元素的过多浸入。   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较西方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同样体现着直觉和无意识,强调着极大的创造性和非理性。如果把艺术看作一种直觉即带有明显的个性,一个音乐创作者的直觉可以超越理性,可以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特定的方式追求非理性的艺术境界,从而将音乐创造也许并不存在的初衷表达于接受者。既然是“直觉”就不是理性分析可以感知的。   因此,本文中所谓直觉音乐中的拼贴,并不是单纯指向音乐文本本身,纵向音乐发生模式的构置与运作,在横向同一模式下,加上演奏者的内心感受,“形而上之上”④对“形而上”的不经意间氤氲刺激,由此在演奏者内心深处某种情结和情节的凸显,无不被作曲家巧妙而小心翼翼地拼贴到了一起。为了更好地阐释拼贴语境下直觉音乐发生模式及其理念,笔者以斯托克豪斯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直觉音乐作品《来自七天》中的《金粉》作为个案进行纵、横两个维度的拼贴剖析。   往往关于音乐的文章避免不了对音乐本体的分析,但为了使本文的阅读语境更加贴近读者,暂将《金粉》的“演出指示”作为《金粉》的“演出指示谱”,实际上这首作品的确没有任何值得进行分析的音乐文本,其构成是仅有的几个单音随机地拼合而形成的共响。以下为《金粉》演出指示谱:   四天内完全单独生活   没有实物   绝对安静,不要有很多活动   睡得少到必要的程度   尽可能少思索   四天后,深夜里   事先不要与人交谈   演奏一些单音   不要想你在演奏什么   闭上你的眼睛   只是听   二、用拼贴手法剖析《金粉》   1.同一生活场景下四名演奏者各自生活体验的拼贴   在这四天内,四名演奏者事先来到作曲家森林中的住处安顿下来,且“分别住进各自的小屋,互不相遇,也不跟外人接触”⑤,   “四天内完全单独生活”,“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已搬走,以便使我的眼睛尽可能少受刺激”⑥,这是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氛围,而且在这个氛围中,演奏者的“活动”也逐渐减少。此种状态下,睡眠只不过成了过去生活惯性的蔓延,于是“睡得少到必要的程度”,当睡眠惯性与“假寐”在“绝对安静”氛围下,让活动流于疲软相冲撞时,作曲家给了如下警示:“尽可能少思索”,让不着边际的念头从大脑中逐渐抹去,趋于空无。由于演奏者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指示谱的牵引下必然会萌生不同的念想,“尽可能少的思索”的警示未必驱除掉所有人大脑中频繁闪烁的记忆和想法,于是,仅仅这些天拼贴在一起的四名演奏者已然为各自之后的“音乐表演”培养了一种态度、一种情绪。   2.关于“形而下”“形而上”“形而上之上”在整部作品预置、表演中的拼贴   作曲家首先通过“形而下”的环境,所谓的“完全单独生活”“没有实物”“绝对安静”,使四名演奏者获得“形而上”的历程体验,尽管同样的环境如上文所述不可能映射出同样的心理感受,并且这种“形而上”的体验也显得略乏科学性,况且它的发生频率还不够高,假如这种频率能高至成型为一体,便不致流于散漫的状态,但现在的艺术表现看上去似乎还只是浓稠的液体。与此同时,“形而下”的环境,当然还包括“屋子里的噪音、远处的狗叫、一架直升机飞过、一阵雨、早晚的微明薄暗”⑦,还在心灵深处将“形而上之上”凿开了一条缝隙,涌溢的“形而上之上”形成了一副框架,将浮游的“形而上”牢牢地塑造成型。现在的“形而上”已经可以以一种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