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0说上博简中的从“屯”之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280说上博简中的从“屯”之字

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SrcShow.asp?Src_ID=618 (一)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本7號簡和乙本6號簡中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肩”字,分別作:、(下文用A來指代此字),其所處的文句是(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者(諸)侯食同狀,視百正,寡(顧)還A,與卿大夫同恥厇(度)。 A从肩从所謂的“乇”(下文用B來指代此字),字雖怪異,但在此處讀為“肩”絕無可疑,這就提示我們,A可能是個從肩B聲的字,B的讀音應該與“肩”相同或相近。 《上博七·武王踐阼》2號簡中也有一個從B之字(下文用C來指代此字),其所處的文句是(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武王(齋)三日,耑(端)備(服)C,(逾),堂(當)微(楣)南面而立。 其中的C,原整理者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下文簡稱“讀書會”)都將其隸作“”。原整理者在釋文中對C未作任何說明,直接將其釋為或讀為“冕”。讀書會在“”后的小括號中寫了“帽”和“冕”兩個字,并且在這兩個字后都打了個問號,這說明讀書會并不確定C到底是“帽”還是“冕”。 根據傳世文獻中的語言習慣,將C釋為或讀為“冕”無疑是很好的意見,循此思路,則C當是從帽B聲之字,且B的讀音應該與“冕”相同或相近。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B既與“肩”聲音相同或相近,又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那么B是什么字呢? 釋B為“乇”看起來是個很正確的意見,因為B與楚簡中的“乇”字幾乎一模一樣,甚至B旁與“乇”旁在同一支簡中同時出現形體都沒有什么差別。但是釋B為“乇”卻很難解釋為什么“乇”會出現在讀為“肩”和“冕”的字中。“乇”的古音是端母鐸部,“肩”是見母元部,“冕”是明母文部或元部,“乇”與“肩”、“冕”在聲音上絕談不上相近,也就無法做它們的聲旁;而“乇”與“肩”、“帽”、“冕”在意義上更是不著邊際。可見釋B為“乇”并不可靠。 戰國文字形體變化詭異多端,往往匪夷所思,B與“乇”形體雖然相同,但完全有可能是兩個來源不同的字。我們認為B極有可能是“屯”字的訛體。戰國文字中“屯”字主要有如下幾種形體: (令瓜君壺)、(三晉94)、(隨縣14)、(郭店·老子甲9)、(信陽2.23) 令瓜君壺中的“屯”字應該是比較原始的寫法,其所從的,在有的字中變為一橫,其所從的一點,在有的字中也變為一橫,有的字還在中間豎筆的下端再加一橫。 戰國文字中“屯”作為偏旁還有將中豎上端的一點省掉的寫法: (包山240)、(廿五年戈)、(春平侯劍)、(湖南24)、(郭店·語叢1.40)、(郭店·語叢3.20) 根據上揭獨立成字的“屯”及作為偏旁的“屯”的演變情況,我們不難想象出B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將令瓜君壺中“屯”字中間的彎筆拉直,再將中豎上的一點省掉,B就形成了。這樣看來,釋B為“屯”在字形上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釋B為“屯”可以滿足既與“肩”聲音相同或相近,又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嗎?答案是肯定的。 “屯”古音是定母文部,“肩”是見母元部,定母與見母關系緊密,如“唐”是定母字,而它的聲旁“庚”是見母字;“穨”、“隤”是定母字,而它們的聲旁“貴”是見母字。文部與元部關系更是緊密,如文部的“蘊”與元部的“怨”可以相通,文部的“昆”與元部的“犬”、“畎”、“串”可以相通。“屯”與“肩”可通在文獻中也是有跡可尋的:“屯”與“全”可通,從“全”聲的“輇”與從“巠”聲的“輕”可通,從“巠”聲的“牼”與從“肩”聲的“顅”可通。 “冕”是明母文部或元部,定母與明母也有相轉的例子,如定母的“蹈”與明母的“冒”可以相通。“冕”的韻部古音學家有的歸入文部,有的歸入元部,但無論是歸入文部還是元部,對我們認為“屯”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觀點都不會造成影響,因為是文部的話就與“屯”同部,是元部的話我們上文已做了論證,文、元二部關系密切。“屯”與“冕”可通在文獻中也是可以求索的:從“屯”聲的“踳”與從“允”聲的“僢”可通,《說文解字》中“璊”或從“允”,從“?”聲的“懣”與從“免”聲的“輓”可通,“冕”從“免”聲。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肯定B就是“屯”,A、C都是從“屯”得聲的形聲字。 (二)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武王踐阼》3號簡中的字(下文用D來指代此字)。此字比較怪異,整理者將其釋為“”,讀為“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從之。llaogui網友認為“‘(曲)’字原釋實可疑”。海天網友認為“(曲)字原釋可疑,匚形中的形體似乎與色所從的ㄗ旁相近”。llaogui、海天二網友對整理者考釋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D右旁與“曲”字實不相近,但海天網友對D的分析是不正確的。 我們認為D的右旁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 右上部分是“磬”的象形初文。“磬”的象形初文一般在磬體的頂部有表示懸繩的“屮”,而D的右上部分卻沒有這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