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6论战国楚系文字中“緐”字之省体.docVIP

 0256论战国楚系文字中“緐”字之省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256论战国楚系文字中“緐”字之省体

論戰國楚系文字中“緐”字之省体 (首發) 魏宜輝 南京大學中文系 /SrcShow.asp?Src_ID=592 郭店楚簡《語叢一》簡34-35簡文云:[1] 豊(禮)妻(齊)樂(靈)則戚,樂豊(禮)(靈)則。 其中隸作“”的字原形作:[2] 黃德寬、徐在國先生据包山简中“緐”字作“”形,将此字釋作“每”[3]。袁國華先生亦将“”字釋為“每”,引述《說文》緐“從糸每聲”,讀作“緐”。 緐,或作繁,訓多、盛[4]。陳偉先生對這兩句簡文的討論非常詳細。他也將“”字釋讀作“繁”。他首先指出上句中的“妻”应為“弁”字,在簡文中讀作“繁”,并考释了“”、“戚”、“”诸字,认为它们在简文中应读作“零”、“蹙”、“謾”。“從辭例上看,上句說‘禮繁樂零則蹙’,下句說‘樂繁禮零則謾’,彼此只是調換了‘禮’、‘樂’的位置,而針對二者的說明文字並沒有變化。”他針對袁文,指出“上古音中‘繁’屬元部並紐,‘每’屬之部明紐,只具有旁紐的關係。《說文》段注本‘緐’字條作:‘從糸每。’段注云:各本下有‘聲’字,非也。今刪。每者,艸盛上出,故從糸每會意。”他以為“”字並非為“每”,而是一個從“弁”聲的字。他指出,侯馬盟書中的“弁”字有一種簡化的寫法,形體與“來”形近似。因而,“”字可能是從弁從女,屬於“繁”字的另一種寫法[5]。 首先,我認為袁、陳先生將“”字釋读作“緐”或“繁”,這種解釋於文義是非常恰切的,特別是陳偉先生從辭例上的分析是很有說服力的。學者們將“”字與“緐”或“繁”聯繫在一起的思路是可取的,但他們的說法各自面臨形、音兩方面的問題。 袁先生將“”字釋為“每”,引述《說文》緐“從糸每聲”,讀作“緐”。陳先生已指出,“每”、“ 緐(繁)”二者聲紐雖近,但韻部一為之部、一為元部,相去較遠,應無相通的可能。段玉裁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指出《說文》“緐,從糸、每聲”誤,當去“聲”。雖然其說“每者,艸盛上出”不可信,但認為“緐”為會意字顯然是有道理的。 陳先生認為“”字所從“來”形為“弁”的一種特殊寫法,即這個字是一個從“弁”聲的字。值得注意的是,陳先生所援引侯馬盟書“弁”的字例“”[6],是盟書文字中一種特殊的省體,顯然並不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形體演變現象,而且二者之間仍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因此,認為“”字上部從“弁”也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我們先從“緐”字的構形及字形演變情況入手分析。《說文》:“緐,馬髦飾也。從糸、每聲。”段注:“(從糸、每聲)各本下有‘聲’字,非也。今刪。每者,艸盛上出,故從糸每會意。”段注認為“緐”字“從糸每會意”不誤,但以為“每者,艸盛上出”則不可信。甲骨文中“每”字或從女、或從母,其上或象笄飾形[7]。“每”字象婦女頭上佩笄飾形,“糸”表示織物,“緐”字從糸從每,其本義當表示妝飾之義。《說文》解釋“緐”為“馬髦飾”,這應該是一個後起的引申義。 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出,戰國楚系文字中的“緐”字上部所從的“”形就是從 或形演變來的。黃德寬、徐在國先生據包山簡中“緐”字作“”形,將“”字釋作“每”,但根據上文的討論我們發現獨立成字的“”不再表示“每”,而是表示“緐”。 這樣看來,這個“”字應是“緐”字的一種簡體。 一個由兩個偏旁組成的會意字,經省簡後僅剩一個偏旁,而這個由偏旁獨立後形成的新字仍能代表原先的會意字、表示原先的會意字所表示的詞。這種情況似乎很矛盾,因為這樣必然會帶來一個問題,即:由偏旁獨立形成的新獨體字,必然會與偏旁本字產生混淆,造成同形字。這樣看來,“緐”省簡後形成的“”與“每”字在理論上構成了同形字關係,但我們發現實際上並未出現同形相混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秦系文字中從“每”得聲的形聲字,在战国楚系文字中“每”旁均由“母”字來承擔。例如:“海”寫作“”(《郭店楚簡·老子甲》简2)、“畮”寫作“”(《上博楚簡(二)·子羔》简8)、“悔”寫作“”(《上博楚簡(三)·周易》简14)、“晦”寫作“”(《上博楚简(五)·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简8)。此外在楚簡中用作“敏”的“”字(《上博楚簡(三)·彭祖》简8)、用作“悔”的“呣”字(《上博楚简(三)·周易》简47)、用作“谋”的“”字(《郭店楚简·缁衣》简22),也都是写作从“母”。这种现象表明在战国楚系文字中“每”和“(緐省)”是截然分开的。 剛剛公布的《上博楚簡(七)·吳命》篇簡8中出現“先王姑大之邑”一語,我們上文中討論的“緐省”字再現。曹錦炎先生將“”隸作“每”,讀作“緐”。他認為:“姑緐”也就是吳王諸樊(“緐”、“樊”音同異寫)。按吳國兵器銘文,諸樊之名全稱作“姑癹反”,“姑癹”為氏,“反”為名。此處作“姑每”乃是省四字名為二字之故[9]。結合文義看,曹先生將“姑”釋作“姑緐”是很有道理的。這也為我們前面的推論又增加了一條證據。 如果這一推論不誤,過去的一些相關問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