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大师祖的触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doc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   得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郑哲敏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专家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交流访问的我兴趣盎然,希望进一步了解郑哲敏的相关信息。原来,他竟是我的“双料”大师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师从钱学森先生获得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我现在正跟加州理工学院Kaushik Bhattacharya教授在机械工程系Thomas Lab进行科研训练,也常常到对面的航空系Guggenheim Lab上课、听讲座。   加州理工学院占地面积不大(124英亩,约为50公顷),学生较少(1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走上半个小时就能把学校“览”个遍。虽然我与郑哲敏院士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时间相距六十余年,但是他曾待过的Guggenheim等实验室在这些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回清华前的一个月,我激动地在网上搜索郑哲敏的相关资料,翻阅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驻足于Thomas和Guggenheim Lab的每一寸土地……   思索、感悟他的学习科研历程。   求学路上“要跟大牛”   郑哲敏院士非常“幸运”。   1948年,郑哲敏院士凭借努力,考上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钱伟长、李辑祥等介绍他去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一年后,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又“幸运”地师从钱学森先生,研究弹性固体中的热应力问题。除了导师钱学森先生经常给他介绍科学方法心得外,郑哲敏还有幸参加各个相关领域大牛的课堂,并直接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比如,他曾与豪斯奈尔做过抗地震方面的工作;与瑞奈研究Benard胞格现象。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容纳“世界级别”、“超级”、“大师”的神奇地方(截至2005年,加州理工学院共有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32次诺贝尔奖),郑老师有机会聆听冯?卡门、泰勒和冯?诺依曼等大师的报告。耳濡目染和多方实践,使他对“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为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精髓,有深刻的体会。   由“钱学森――郑哲敏”师徒关系,让我不禁想起学界俗语“要跟大牛”。   古往今来,类似这样的师承关系,且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牛”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冯?卡门的老师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巨匠普朗特。冯?卡门又将应用力学的思想带入美国,我国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和周培源等,都曾在冯?卡门门下学习、工作过。当年,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后,冯?卡门常常欣喜于钱学森惊人的才华。冯?卡门创建喷气推进研究所(JPL)、二战末期飞往欧洲考察德国真实科学水平、审查德国著名火箭专家等时,都带着钱学森。这些经历为钱学森回国后,发展中国导弹事业提供了帮助。在清华时,郑哲敏由钱伟长先生指导,学习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后又在加州理工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生,并在钱学森回国后不久,也辗转回国。钱伟长专门在研究室设立了新专业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担任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后又领导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钱学森回国后,组创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技人员。他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促进爆炸力学学科的诞生,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老老实实”含义深   从清华大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并不是“幸运”的馅饼天上掉下,不断地砸在郑哲敏的头上。我感动于郑哲敏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气和能耐住寂寞忍受吃苦的决心,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一直不断取得进展。虽然我无缘直接成为郑老的学生,但是不论在清华大学,还是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我同样感悟到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种朴实无华、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清华大学,我幸运地加入“力学牛人”郑泉水教授的研究组。入组前,我的想法是好好干活,争取尽快发几篇小文章,为保研或出国做准备。后来,郑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曾“十年磨一剑”研究张量分析,获得了非常杰出的成果,现在,他积极投身微纳米力学、界面力学。每周,他都与我们讨论科研进展,不论多么忙都会亲自指导我们修改论文。为了让一篇论文达到满意效果,他曾与我一起来来回回修改了50多遍,并进一步分析预测未来将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郑哲敏院士曾说过的一句话:“要看得远一点。”搞科研,眼光一定要放远,只做些无关痛痒的工作,只满足于发几篇文章,真的会鼠目寸光,这辈子大概是不会做出太优秀的工作。   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大家平时功课、科研都非常忙,在课上、课下和其他时间,相互之间的讨论非常多。我经常出现作业不会做的情况。这些作业一般是教授亲自出的题,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类似的题目。于是,我开始参加每周的助教答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的情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同学都来了。每周的作业都关乎到最后的成绩,助教不会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