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中书院校长班讲老子的治国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奠中书院校长班讲老子的治国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至之争”的奥妙在于消除了冲突。 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利物而不伤害物的。圣人之道是效法自然之道的,其主张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事但不制造矛盾。 争就造成冲突,有冲突就有尤。争强就要使气,不冷静,不冷静则坏事。为而不争,则消除了冲突,无冲突则是和,和则能长久,能长久则头脑清醒。第五十五章即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个明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结果。 柔弱胜刚强便顺理成章 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三十六章更是论得详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不是教人玩弄权术、心计 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对老子的谋略大感兴趣。例如韩非子便以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为例子,来说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但这和无为的观念正好是相违背的。 是以老子在二十八章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后,又强调:“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意思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结果,自然会为天下所归,并被任命为官员,但这也就失去修养的本根。理想的社会是大治不治,才能真正保持其朴。因为真正实行不治之治的社会里,人人淳朴,守雌、守黑、守辱等等不争的手段都是不必要的。只有从无为而治这一总目标来看待老子提出的不智、不争等观点,才会避免理解上的偏差。 总结 无为是老子为治的总纲。 去智则是为治的前提。 不争是为无为所采取的措施。 柔弱胜刚强则是这一措施所收到的效果。 老子的为治理论也是有系统性的,而且和其思想结构相统一。 老子的求源式思维 总览《老子》全书,其求源式思维很值得关注。 第七十四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五章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们往往重视了人民对统治者反抗的一面。其实,更重要的是老子以求源的方式,找出社会动乱的根源。民本畏死,不畏死、难治、是统治者的种种有为和贪欲所造成。 第十八章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是以探源的方式找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于是就不能寄希望于用这些道德准则来改造社会和人心,而是以取消产生这些道德标准的土壤为其要务了。 求源性思维,使其看问题不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第六十三章的“报怨以德”,就要比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眼光远大得多。孔子关注的是“何以报德”,表面看很公道,但还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消除怨。老子认为怨起于无德(得),解决怨就要从德着手,是从怨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进行思考,有利于消除怨。 七十九章又进一步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就是以德报怨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不使怨产生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无政府主义 八十章描绘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似乎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搞倒退,主张回到原始社会。其实,这不过是以求源的方式进行思考。老子只是教人一种认识方式。 第二十五章讲“天大,地大,王亦大”这么重视领导人的话。在第二十八章他又讲“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认为政府和领导人都是必要的。 有关规章制度 老子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给人以不要规章制度的印象。但这只是在求礼的产生之源后所得出的结论。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目的不在全面否定当前已经存在的礼。 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第五章也讲:“不如守中”。契和中都属礼的范围,只不过这种契约和法令不是由统治者随意制定罢了。 关于功成身退 老子的“功成身退”,很容易使人认为他主张明哲保身,提倡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以求源的方式教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其全句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身退,是功成不居的意思。如果求源,则真正的功是顺自然的结果。不应该固守已有的成果,吃这个老本,而应立即转而进行下一项工作才是。范蠡、张良式以明哲保身为目的的功成身退,是在玩弄心机。老子的功成身退则是效法自然。何来的消极? 老子就是在军事上也不是一味后退。 他反对战争,指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不知足,贪得无厌。但是如果遇到侵略,也是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