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2素材:文本助读第15课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docxVIP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2素材:文本助读第15课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2素材:文本助读第15课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 赤壁赋他伫立在赤壁江边,慨然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满腹经纶,却生不逢时一贬再贬;他备受忧患,却能从容淡定,自得其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开创了宋代词坛上的豪放词派,他从自己多舛的命运中参悟透人生的哲理——他就是苏轼。苏轼因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因幸遇苏轼而扬名。那一篇篇的诗文,犹如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淼无尽的江水,传唱了千年……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出众,豪放旷达,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等;在词作方面,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在书画方面,他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书画四大家”,名画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2.背景探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即该篇)和《后赤壁赋》。3.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用短小的篇幅叙事,中间部分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构成。《赤壁赋》从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赋体的规格,同时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情韵,但它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了带有韵脚的散文,其中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情致又有散文的透辟。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9.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巧借“风”、“月”写胸怀《赤壁赋》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地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的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应答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贯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你看,秋江上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现;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文章接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与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写来极似闲笔,在《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所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类文品悟苏轼的赤壁(1)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2)这三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3)画线句子是苏轼哪首词中的句子?引用这句话有何作用?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