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6月 历史沿革, 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中原创校 培育路矿人才 1898年6月21日,英商福公司通过李鸿章签订《河南开矿制铁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 第十三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请洋师教授,培养专门人才,以备路矿因材选用,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 1909年3月1日,福公司按照章程规定,创办焦作路矿学堂。 当年招生20名,聘请英人李恒利和中国人陈筱波等任教。 历尽艰苦 薪火相传 百年历程(1909-1949) 百年历程(1950-1978) 百年历程(1979- ) 各界名流加盟鼎力支持 蔡元培 (任焦工名誉校董,私立焦作工学院名誉董事长) 翁文灏 (著名地质学家、私立焦作工学院常务董事长) 各界名流加盟鼎力支持 孙越崎 (私立焦作工学院董事长、国立焦作工学院名誉院长) 丁肇中 (其父丁观海、其母王隽英曾在焦工任教,丁肇中在焦工度过幼年时光) 各界名流加盟鼎力支持 武怀让 (1916年考入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学习,1931年担任中共中央临时中央军委书记。) 张伯声 (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曾经担任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地质、岩矿学教授) 伴随民族工业进程成长 国家高等教育重要节点 全国唯一以“矿业”定名、面向煤炭及能源科技的国家重点大学 江苏省第三所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苏北地区以及淮海经济区(面积17.8万km2,人口1.2亿)内唯一设有研究生院的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矿业领域科技与管理领袖人才摇篮、煤炭行业科技创新高地 学府风貌, 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 魅力双子校园 完备办学条件 校舍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 图书馆65000平方米,藏书202万册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32150个 体育场馆4+2,场地面积32万平方米 外接100M、内联1000M的宽带网络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 (中国矿业安全博物馆) 办学规模(2007) 教学专业分布 学术组织构架 学科体系结构 国家级教学平台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 采矿学、矿物加工工程、通信电子电路、工程制图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国际认证本科专业 采矿工程、建筑学 江苏省教学平台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 物理 电工电子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机械基础与CAD 计算机 化工 力学 经济管理 品牌专业排名(2007) 本科专业(全国排名第1): 采矿工程 安全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地质工程 消防工程 研究生专业: 采矿工程(1) 安全技术及工程(1) 地质工程(2) 矿物加工工程(2) 矿产普查与勘探(3) 土地资源管理(6)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4)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6) 师资队伍(2007) 全校员工3089名,专职教师1552名 博士学位教师24% 45岁以下青年教师87% 优秀拔尖人才 1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1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2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8位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 10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8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 2位全国模范教师 3位全国优秀教师 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办学成就, 一所卓尔不群的大学 创造多项中国科技 “第一” 设计中国第一座重介质选煤厂(1958) 研制中国第一台刨煤机(1960) 国内第一本数学专业工具书《数学手册》(1959) 设计中国第一台空气跳汰机(1962) 研制中国第一台采掘机器人(1996) 建设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 设计中国第一个气化采煤矿井(2007) 创造多项中国教育“第一” 开办第一个厂矿干部专修班(1951) 培养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工学博士(王汝琳,1984) 培养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1991) 培养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1994) 培养香港地区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1997) 率先探索创新教育 1984年,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学选修课 1990年,出版国内高校第一部创造学教材 1991年,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创造学教研室 1995年,举办全国高校第一个创造学本科 教育试点班 1996年,首次设立《创造学》公共基础必修课 2001年,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2001年,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 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