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龙的乌龙(二)
乌龙的乌龙(二) 至于乌龙茶工艺发源地是那里,有论点认为是武夷山,并应用王草堂的《茶说》来加以印证。王草堂的《茶说》写作时间大约是1717-1720年,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之意),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气也,汰之以存其精力。乃盛于篓而鬻于市。”此文被当时(1717-1720年)在崇安县(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这是公认的关于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资料,但是是应用在武夷茶上面,有乌龙茶之实,无乌龙茶之名。其实早王草堂的《茶说》约百年的闻龙《茶笺》(1630年)载 :“茶初擅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尤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又云:“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闻龙《茶笺》还提到:“《经》云:焙,凿地深二尺,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人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闻龙《茶 笺》制茶法采用炒法杀青,其揉制烘焙与青茶制法相同,与1720年王草堂之《茶说》只差晒青摇青,而无揉制,晒青实为绿茶的基本工艺。至于焙法,《茶 笺》说得很详细,和如今的焙法几无差别,而《茶说》语焉不详。所以要说乌龙茶制法,此当比王草堂之《茶说》早了90多年。更有巩志认为,明朝初年,政治家、道学家朱升《茗理》一诗(约1372年),运用道家思想解释制茶理论,它通过诗的茗理与道家思想连结起来,论述乌龙茶做青技术,也即乌龙茶起源的又一新说,把乌龙茶制做工艺提前了三百年。 如果按庄教授的分析,乌龙茶的起源应在宋代北苑龙凤盛世的时代。宋朝诗人对制茶过程“结就紫云堆”是对乌龙茶类原料本质生动的描绘。精练的词句,提供了可贵资料。(见庄晚芳教授《中国茶史散论》)。则更不可以以道里计。所以我认为,乌龙茶工艺应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武夷茶在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最早的绿茶。此时武夷茶是采嫩芽,故称紫白二芽,或粟粒芽。此种情况当可一直追溯到1700年以后。安溪则没有发展出绿茶,历史上只有白茶,可见其采制之粗放,采摘带枝梗的三、四片叶子,结果发现容易“走水”,更能制得好茶。这正是绿茶工艺所不可想象的。周亮工(1655-1662年)《闽小记》中“闽茶”条:“武夷、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炒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涤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日则紫赤如故。”这里传递一项重要的茶资料,如果绿茶制作不当,“经旬日则紫赤如故”,这其实是说,绿茶制作不当,会变成“紫赤如故”红茶,且“经旬日”不褪。 “红茶”一词曾出现明代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与朱升同时代人)的《多能鄙事》。闻龙《茶笺》(1630年)载:“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这也证明绿茶处理不当,容易变成“红茶”。稍了解青茶做法的都知道,采摘茶菁连枝带梗两三叶,晒青后晾青走水,带梗的水走得好,因为茶梗的水分会转移到叶片,不至于酦酵过分变红。如今的“空调茶”也是为了解决酦酵过度的难题。采茶连梗采,其实才是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艺。有人引释超全的《武夷茶歌》,认为乌龙茶发源地应是武夷,闽南人也发挥一定作用。 仔细分析,释超全的《武夷茶歌》(1685年)“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句,说的是武夷茶,借重安溪、漳州的采制方法,连梗带叶的,与武夷原来的采制方法有所不同,这样制作出来的茶叶“如梅斯馥兰斯香”,显得分外香。因为古时候,安溪称清溪,朱熹有题《清溪八景》,所以诗人所说的“清漳”,指的是安溪、漳州。安溪茶叶最早经榜湖到漳州,清漳泛指闽南。因为武夷岩茶难采但数量少,洲茶数量多,但容易采,加上武夷茶名声在外,没有必要因采制粗放而坏了名头。正是在这一点上,武夷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