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doc
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
《1966 ―1970 暗淡岁月》陈思和著上海书店2013年版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叶子铭老师门下读研究生的时候,陈思和已是著名的青年学者。学生时代读陈思和的文章,大概是我们那一代青年学子共有的学术经历,他的一些深具启发性的学术观点,也就成为我们那一代“后备学人”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指南。现在我们都知道,陈思和特别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陈思和学术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学术视野及其学术体系建构。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思和就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层面,提出了“新文学整体观”,并在以后的岁月里,相继提出了“民间”、“广场”与“岗位”、“共名”和“无名”、“潜在写作”、“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和角度,为深入解析和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结构性变化。很显然,在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学者中,陈思和是既注重文本细读又自觉追求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的一位。
对于陈思和在学术上的成就和“风格”,我在佩服尊敬之余,也充满了好奇―面对他“呈现”的这些学术成果和学术姿态,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一切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
《1966-1970暗淡岁月》这本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也许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好奇心,可是读完这本散文集,它在某种程度上,已部分地回答了我的追问。
虽然书名为“1966-1970暗淡岁月”,但陈思和在书中对过往人生的回忆,却并不只限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这几年,而是涵盖了他的部分童年岁月。在《代序―上海的旧居》中,陈思和以自己居住过的几处“老房子”为线索,简单地勾勒出他在那个时间段之前的“前史”,并引出了他的父母、外祖父母、两个舅舅等家庭成员。来自家人(亲人)的种种影响,以及他以后在邻居、同学、老师等“社会成员”那里,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种种“人生阅历”,共同构成了他的少年成长历程的重要内容。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年的陈思和正值青少年时期,在“文革”的历史洪流裹挟下,陈思和(及其家人)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被卷入这个震荡了五洲四海的巨大洪流,《1966-1970暗淡岁月》就是以这样的历史洪流为背景写就的。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已经不太知道“支边/支内”“批斗会”“串联”“学工”“学农”“上山下乡”“文攻武卫”“公审大会”这些名词了,可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这些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时代最强音”。陈思和的父亲在他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响应政府的号召去了西安,在陈思和童年时期对他影响至深的,是他的外祖父。外祖父曾在英商公司工作过,既能讲“洋泾浜”英语,旧学底子也很好,外祖父的“教育”和“熏陶”,在陈思和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对陈思和未来知识谱系的建立和学术眼光的养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陈思和笔下的外祖父最有兴趣的工作就是对外孙陈思和进行文化启蒙和文化教育,为了哄幼年陈思和吃饭,“他收集了一套画着《水浒》人物的旧香烟牌子,一张张贴在窗下的墙壁上,每天喂饭的时候,就把我(陈思和―引者注,以下同)放在窗下,指着墙上的人物兴致勃勃地讲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我三岁就成了《水浒》专家,可以把一百零八将连绰号带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术训练”在陈思和的同时代人中大概也属“另类”,可是恰恰就是这种“另类”的启蒙教育,使陈思和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有“知识”,更包含有“见识”:外祖父为陈思和“解读”的《水浒传》并不仅仅只是一百零八将姓名与绰号的简单罗列,在他将鲁达拳打镇关西与批判《海瑞罢官》联系到一起的时候(鲁达的目的就是要打镇关西,所以,镇关西讨饶也要挨打,不讨饶也要挨打,而且讨饶本身也是一种挨打的理由);在他将自己理解的宋江与晁盖/林冲两股势力之间暗潮汹涌的“博弈”分析给陈思和听的时候,历史与现实惊人的相似性和“同构”性,无疑使陈思和从外祖父“讲解”的传统“旧小说”中,获得了对现实“新社会”的某种“异乎”主流话语的认识。
获得对现实社会“异乎寻常”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陈思和的舅舅。舅舅曾不止一次地对外甥说:“你别相信现在‘革命’‘革命’叫得震天响,等过了这阵风,国家又需要文化科学,那个时候人才都荒废了,谁来搞文化建设?你应该目光放远点,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以后就能派上用场了”,“革命高潮以后一定是文化高潮,人家忙革命的时候你就埋头学文化,以后一旦国家需要文化时,人家什么也没有,你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舅舅的这些话,使陈思和在外祖父的“另类”教育之外,获得了另一种有别于主流话语“另类”―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个人规划的认识、判断和设计。
外祖父的“旧学根底、世界眼光、独立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