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11级微生物重点
11级微生物重点
绪论
1、列文虎克的贡献:制作了显微镜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他是微生物的先驱者;
2、微生物史学:①史前期②初创期③奠基期④发展期⑤成熟期;
巴斯德是微生物奠基人,法国人;贡献: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创立了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
科赫是细菌学的奠基人,德国人;贡献:固体平板分离法;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小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多快)
③生长旺,繁殖快(生殖)
④适应强,易变异(强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广多)
微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物种多样性
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4、微生物难以认识的主要原因:
(1)个体微小;(2)外貌不显;(3)杂居混生;(4)因果相联;
第一章
5、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2)每一肽聚糖单体由3部分组成:①双糖单位②四肽尾③肽桥
6、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易被分布在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的溶菌酶所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散架”而死亡;
7、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和核糖醇磷酸;
(1)磷壁酸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
(2)生理功能:
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加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8、和G+细菌差别: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不是L-Lys,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
9、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10、脂多糖的主要功能:①类脂A是G-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脂多糖的负电荷较强,故与G+菌的磷壁酸相似,也有吸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③由于外膜脂多糖的结构多变,使G-细菌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呈现多样性;④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⑤具有某种选择性吸收功能;
11、外膜脂多糖结构需借Ca+维持,经EDTA去除Ca+后,可使外膜脂多糖解体,从而暴露了内壁层的肽聚糖,这时,G-菌就易被溶菌酶破外;
12、 G+、 G-细胞壁的比较
肽聚糖层 外壁层 壁厚度(nm) 交联程度
肽聚糖
G+ 厚 约40层{ 20---25 高
磷壁酸
脂多糖 (LPS)
G- 薄 多为单层{ 10---15 较低
(内壁层 ) 磷脂
脂蛋白
13、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产有性孢子的复杂子实体—子囊果(Ascocarp) :
在子囊和子囊孢子发育过程中,从原来的雌雄器下面的细胞上生出许多菌丝,有规律地将产囊菌丝包围起来,形成一定结构的子囊果,包括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三类。
24、蕈菌的菌丝分化5个阶段:①担孢子萌发形成一级菌丝;②形成二级菌丝,并以锁状联合的方式,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③形成三级菌丝;④形成子实体;⑤产生担孢子。
25、锁状联合:①菌丝的双核细胞开始分裂前,两核间生出一钩状分枝;②细胞内一个核进入钩中;③两核同时分裂成4个核;④新分裂的两个核移入到细胞一端,一个核仍留在钩中;⑤钩向下弯曲与原细胞壁接触,接触处的壁溶解而沟通,同时钩的基部产生隔膜;⑥钩中核下移,在钩的垂直方向产生隔膜,一个细胞分成二个细胞,每个细胞具两个不同的子核。
第三章
26、病毒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微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年整理】08 第8章 抗生素.doc
- 【2017年整理】08 第八单元 外科感染.doc
- 【2017年整理】08临床药学简报第八期(药物不良反应专题).doc
- 【2017年整理】005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docx
- 【2017年整理】08医管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管理.doc
- 【2017年整理】08届高三年级理科综合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 【2017年整理】08_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诊治0.doc
- 【2017年整理】08年9月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统一试卷(三级).doc
- 【2017年整理】07器官移植专科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doc
- 【2017年整理】08-1 手外科护士培训(内容).doc
最近下载
- 木材质量v验收标准.doc
- 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毕业专业论文.doc VIP
- 餐饮服务系统--结构化分析数据流图E-R图数据字典.docx VIP
- 转炉高废钢比冶炼炉内氮含量控制方法.pdf VIP
- 2024年山西省中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pdf
- 2024《顾家家居盈利能力分析的案例报告》8800字.docx
- 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工艺流程题课件(共44张PPT).pptx VIP
- TMSA中文版--液货船管理和自我评估.pdf
- 2025年化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共48张PPT).pptx VIP
- 树莓派控制L298N马达驱动器_使用Python.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