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国际青年旅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里的国际青年旅舍.doc

乡村里的国际青年旅舍   一所典型的白族民居,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郊团结镇。它曾颓败不堪,但是改建后,它的外貌丝毫未动,室内则脱胎换骨成为了一所国际青年旅舍,拥有绿野田园、无限空间、露天剧场等。旅社由公益机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负责营运,作为推动教育、文化、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收益用于有关的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   5月的昆明,仍是旱季,天空一碧如洗,阳光耀眼。   地处昆明西山区团结镇乡村野深处的连心青年旅舍大门前,一只花猫懒懒地躺在石板上。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访问连心旅舍。前一次来,是陪一位国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来给当地的白族儿童和家长做讲座;这一次来是专门做连心旅舍的专访。   拨通刘兆祥的电话,他正陪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的学生在村民家做访问,地点离旅舍不远。   刘兆祥异常忙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天是与村里的孩子、村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来访者耗在一起,办夏令营、音乐会、服务学习、环保活动等等。 改造前的老房子是四合院格局,大门上方有一座石狮子,进门的一侧是用于存放柴薪的柴房。正房分为上下两层,整体为木质构架,屋顶盖着黑色的活动瓦片,是当地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墙体剥落后露出来原色,墙砖用泥土人工冲筑而成,冬暖夏凉又没有任何污染。   与其说连心青年旅舍是个旅舍,不如说它更像个社区服务中心。旅舍里的阳光室有时是村民的阅览室、村里孩子的游戏室、也是村民和来访者开大会的地方。   “帮助村民了解自己的村子、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外面的人更了解这里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留。我们只希望连心旅舍能够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刘兆祥是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前秘书长兼执行总裁,现在却在深山里,当上了农民,做起了社区保育员,参与中国的乡村建设。   结缘白族老宅   一切要从2012年说起。   一幢敦实老旧的废弃白族民居,空无一人,幽沉安静。屋角微微翘着,仿佛诉说着他辉煌骄傲的历史,斑驳脱落的墙壁却把它的心酸袒露。偶然的一次寻访,让刘兆祥对这栋突然出现的房子充满着期待。   林木深处,经常有背着背篓的白族老人,蓝黑上褂,头戴蓝布包头,缓缓行来,仿佛时光从未逝去,茶马古道依旧车马熙攘。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大河村附近有不少的古村落,历史可追溯到元朝。繁茂的野草中,埋没着近百栋古建筑,有四合院,也有吊脚楼,沿着缓缓的山势,错落分布在曾经马铃悠扬的古道两旁。大部分的老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在风雨飘摇中历经了两百多年,已破败不堪,有的只剩残垣断壁夹杂在当地农民新翻建的瓷砖房中。   与刘兆祥一同前来的还有云南连心照顾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向荣教授和陆德全博士,几人正为筹建中的一个社会服务项目寻找合适的场所。 老房子改造仅在房间增加卫浴设施、改善隔音和在接待处扩建了阳光房,没有敲掉任何一堵墙、拆掉任何一根柱子,改建者挖空心思,让这栋老房子的外貌和内涵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从翻修的第一天始,连心青年旅舍就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入生活,减少建筑废料、采用再生材料、尽量节能减排、开展保育行动。房子改建中,变废为宝,利用一些“废品”来装饰老房的里里外外。展厅的告示牌是用拆下来的旧柜门改造;大门的花槽,是由旧混凝土模板作为原材料。门廊入口和旁边的瓦顶部份是旧料重用。青青草地里铺设的栈道和伫立的亭子都是以旧铁路枕木为材料,这些枕木将来还可以循环再用。凉亭都有充足的采光,大大减少了日间的人工照明需要。   眼前的老房是四合院的格局,历史没有其他房子悠久,但在周边,这种格局的房屋也已经很少见了。大门上方有一座石狮子,寓意镇宅辟邪,保护老房内的住户能够顺顺畅畅,避开一切不利的因素。进门的一侧是用于存放柴薪的柴房。   正房分为上下两层,整体为木质构架,屋顶盖着黑色的活动瓦片,是当地典型的白族特色居所。剥落后墙体露出原色,墙砖用泥土人工冲筑而成,冬暖夏凉又没有任何污染。大房瓦檐下面白族的木匠雕刻出古朴的灯笼和水波纹图案,既美观,又象征着祈求人气和财气都要旺盛的美好祝愿。    老房后面原来是一片坡地,可以种一些蔬菜供家庭食用。但是因为村里人口的流失,已经荒废,长满杂草。旅舍改造过程中,利用缓坡天然的地势起伏,建了一个露天剧场。剧场的座位就是用砖在坡上一级级垒出来的台阶,舞台被置在靠近老房的一侧,老房的外墙还能作为天然的舞台背景。在这里举行了属于民族的火把节狂欢、中外歌手汇聚一堂的演唱会等活动,中外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交流。   两侧的耳房修建年代晚于正房,主人大儿子结婚时扩建了右侧耳房,采用砖、钢筋水泥楼板和木框架瓦顶;左侧耳房为二儿子结婚时扩建,是纯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房屋扩建的过程正体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筑的演变。   老房鼎盛时期曾有十二位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四世同堂。白族人尊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