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類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刘高常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以及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必然。本文通过研究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5条实施途径,以供各界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较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我国专业学位增加至17个类型,其中具有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学校达205所,获MBA培养权的学校近100所,预计2010年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将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分类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必要条件。
2、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规格的复合人才。据统计,2002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47.8%,这个数据说明,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然而,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进入企业类型单位工作的研究生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30.4%,随着扩招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会越来越多。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就业致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模式来实现。
3、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
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457所。这些高校,历史背景不同、规模和层次不同,办学取向和学术传统也不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校类型恰当定位,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关注市场经济需求与发展,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式”模式。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模质量,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定式,它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优化设计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如图1所示:
模式具有对事件的构造、解释和预测功能,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就是构建一定的培养目标、反映培养过程、通过培养评价保证培养结果。简而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部分构成。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导向性要素。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硕士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组织性要素。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包括招生及学制、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招生是培养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学制可保证质量;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是培养过程的重心,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是并重的,导师指导贯穿于它们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