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析[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文解析[精选]

1.孔子反对攻伐须臾的理由是什么?   答1. 孔子反对攻伐须臾的理由有三: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须臾一向受到先王的礼遇,因而不可伐;二是“在邦域之中”,对鲁国不构成威胁,因而不必伐;三是“是社稷之臣”,臣不叛君,不可随意攻伐。   2.《季氏将伐须臾》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3.《季氏将伐须臾》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对话   4.《季氏将伐须臾》采取了那种驳论方式?反驳论据的方式。   5.《季氏将伐须臾》在议论上有何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驳论文,以驳为主,破中有立。   6.《季氏将伐须臾》一文运用了反诘句,说明其作用是什么?   本文多用反诘句,如“求!无乃而是过 ?”意思是:冉有难道不该责备你们吗?作用强调对方是应该责备的。“何以伐为”强调不该征伐。“焉用彼相矣”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尽其职,要之无用。   7.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须臾,而在萧蔷之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 的鲁君,后必有灾,这才是季代真正的忧患之所在。   8.出自《季氏将伐须臾》的成语有: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引发的“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祸起萧蔷”。   9.窖人之于国也,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王道思想。   10.“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是什么?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   11.“ 食人 而不知检,涂有饿 而不知发”两句揭露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一是揭露了当时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二是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1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寡人之于国也》以什么为线展开论述的?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   14什么是连锁推理?文中哪部分运用了连锁推理?   以前一次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理方法叫做连锁推理。   15.《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所阐述的仁政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发展经济,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植桑养畜,使民以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然后再进行精神教化,“谨 之教,申之以考悌之义”。通过施行仁政,争取百姓的拥戴最终达到统一天下。   16.《秋水》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启示我们,学无止境,不要自多。   17.《秋水》记叙了哪个人物的对话?   18.《秋水》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寓言的方式。   19.《秋水》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景物描写在这里有这么作用?   描写了河景和海景。他们的作用有二,一是衬托了河伯和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二是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直接渲染了文章的主旨。   20.《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逐客是错误的。   21.“今 下至昆山之王……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异国之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为了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   22.《谏逐客书》哪些地方运用了铺陈?文章中对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用客成功的史实的陈述,以及秦王重用异国之物的陈述都运用了铺陈的方法。   23.《谏逐客书》 采用的铺陈排比的手法对后代文学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开了汉赋铺陈排比的先河。   24.李密为什么要写《陈情表》?为什么要奉养年老的祖母而不赴命。   25.李密请求终养祖母的主要道德依据是什么?晋朝以孝治天下。   26.《陈情表》至今沿用的成语有哪些?“伶仃孤苦” 、“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27.《陈情表》的语言特色?以四言为主,骈散相同。   28.李密的“抗命”之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积极内涵?   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诏,地方官的催逼,他婉转陈情,态度坚定,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   59-74页   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30.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愈的主张是什么?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31.“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分别强调了哪一方面的修养?   “行之乎仁义之途” 强调的是道德的修养;“游之乎诗书之源” 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修养。   32.如何理解韩愈《答李翊书》中所阐述的作家品德和个修养与文章写作(立言)的关系。   这是包括“明道”和“作文”两个方面,其中明道是目的,作文是手段;明道是内容,作文是形式。因而在进行古文创作时必须做好这两方面的准备,所以韩愈一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谓“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