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上河图》与《迎春图》艺术特色之互勘.doc
《清明上河图》与《迎春图》艺术特色之互勘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末黄瑞鹄的《迎春图》二者皆为长卷式风俗画,虽成画时间间隔数百年,但同样影响深远。本文将从构图、透视、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参考比较,以期能更深入的探析两部伟大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张择端所绘,被后世称为“宝笈三编本”,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被徐邦达称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而《迎春图》为清末绵竹人黄瑞鹄所做,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是表现清末四川绵竹地区的迎春风俗画,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长卷力作。二者同为风俗长卷画,且影响深远,笔者希望通过两部作品之互勘,从构图、透视、造型和色彩等方面探析两部作品的异同。
构图
《清明上河图》与《迎春图》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这种方式的构图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多有名画采用,例如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的《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皆以长卷表现。长卷的构图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一:便于观者观赏;其二:画面容量极大,可纳大地百川,可容大城小镇。故而,对于动辄几百人的《清明上河图》和《迎春图》而言,长卷构图是最为适合的。两幅作品同为长卷,但内部的诸多构图细则却颇有差异。
《清明上河图》内容众多,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冗长繁杂的效果。在构图时,藏与露、开与合、聚与散、虚与实、对比与调和、局部与整体、变化与统一等构图原则的巧妙运用,让作品成功的规避了这一后果。张择端在构图原则上的把握与运用让人赞叹,尤其是聚散、虚实和变化统一的处理最为精妙。作品的卷首为城外郊野,这一片场景中,疏林农舍、驴队轿乘、薄烟轻雾,虽有小情节画龙点睛,但大场面从意境到内容皆清疏简淡,是为整幅作品之“散”与“虚”处。之后,沿“郊”而上进入城市,汴河及两岸如蚁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建筑逐渐出现,尤其是画面中心处的虹桥更是将观者引入高潮。虹桥作为汴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张择端选择一座虹桥跨越两岸,不但表现出北宋汴京特有的桥梁建筑,同时对于画面的构图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虹桥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商贩、车马,桥下紧张渡桥的大船,这一系列的“聚”与“实”正好和湖面上略显“散”与“虚”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并将汴河两岸的关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虹桥不但是高潮处,同时亦是一条纽带,完善构图美感的纽带。说到作品构图中的变化与统一,作者的处理亦是让人折服。《清明上河图》场面宏大,情节精彩,高潮处的构图处理疏密得当、繁简得宜,让观者身临其境。但更让人惊叹的是画面中无数的小情节,这些情节在构图时不但考虑了自身的松紧离合,更是和周边的诸多情节相互呼应,组成繁华汴京的整体场景,这种局部与整体、变化与统一的巧妙结合正是《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并被誉为画中“神品”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来看看《迎春图》的构图形式。《迎春图》按照迎春的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主题非常明确,所以在构图时,作者在大部分的画幅里采用了“三”字型构图形式。这种构图看似简单,但处理不当就会使画面僵硬呆板。但黄瑞鹄却能结合画面内容与形式,巧妙设计与运用,让这幅作品生机勃勃。在“三”字型的构图中,作者将画面的高潮部分放在了中间,一上一下皆是观赏戏耍的百姓。这种设计,既符合“迎春”游行的特点,又可以让重点一目了然。同时,画面高潮处与背景处留有空白余地,既可区别角色定位,同时又虚实相应,正可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与此同时,“三”字型的构图容易死板,作者在处理时,常常借助小细节“神笔妙来”,比如观者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儿童嬉戏打闹;游行者交首攀谈;抬杠者回头翘首赏戏,诸如此类的构图设计,在表现祭祀的严谨中又处处透露着生活的生动与真实。除了“三”字型构图,在最后的“打春”环节,其“黄金分割点”的构图方式让人惊讶。我们知道,“黄金分割”是一种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是符合人体视觉习惯的。“黄金分割点”的构图形式在现代绘画中被经常运用,并有据可依。但在清末的四川绵竹,川西的一座小城中,很难相信黄瑞鹄是真正的学习过这一构图原则的。我们更愿相信这是画家由于对美的理解与感悟而自发形成的“黄金分割点”构图。
无论是怎样的构图形式,在两幅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画面的完全驾驭和掌控,这种“成竹在胸”的绘画气魄呈现在构图中,便是那种在画面上恣意潇洒的“布兵点将”。
透视
“透视的定义可以解释为一种描绘物体的方法:使被描绘的形象在距离、深度各方面与眼的感受相符。”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最常用的透视方法就是散点透视。因为这种透视最大的益处就是不受视点约束,且行且看且绘,极有意思。在《清明上河图》与《迎春图》两幅作品中都采用了这样的透视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