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特点.doc
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特点
摘要:长期以来,贵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相对缓慢。经过抗战时期的建设,城市现代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高原、民族等限制,与西南其它省份和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却表现出典型的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高原 民族 大后方 贵州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1-109-116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的云贵高原。贵州文明源远流长,其城市出现也较早,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人口与民族等因素的制约,贵州的城市发展相对缓慢。抗战时期是贵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承袭了自清末民初以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因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加强包括贵州在内的大西南后方的建设,贵州与川、滇、湘、桂诸省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其城市现代化因素不断增长,城市体系得到完善,这些新变化,对后世贵州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影响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贵州城市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起源、发展须臾不可离的最基本条件。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相关;亚里士多德认为,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影响并塑造了民族的特性和社会性质;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怀特海认为,“人类精神的每一个瞬间都产生于过去的整个宇宙”;马克思则阐述了“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的思想。所以从地理特性考察贵州城市的发展变迁,是一个重要的楔入点。
贵州位于亚热带喀斯特化的云贵高原,其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南北侧呈两面斜坡,西部海拔2000米以上;中部海拔400~1200米;北、东、南500-800米。可溶性碳酸盐岩广布,占全省面积73%。大部分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表崎岖破碎,地形复杂,广泛分布着石林、峰丛、溶丘、洼地、溶盆、岩溶湖、溶洞、暗河和伏流等地貌,其中高原山地占75.1%,丘陵占23.6%,盆地和谷地仅为1.3%。前人曾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地势险阻,冈峦错接,跬步皆山,谚云‘地无三里平”。民国时期,谭辅之在论述西南地理中指出:“只有贵州才完全是高原,是长江珠江主流及支流之发源地,全省无一大江,无平原,亦说不上丘陵,尽是崇山峻岭,因之大体可说是大西南之山脊”。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貌塑造了贵州特殊的气候环境,其特征主要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地域差异大,全省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中温带等五个地带,加上山地地理条件,致使各地气候条件各异。但总的说来贵州“立体气候”明显。贵州植被因此多样化特征极为显著,但在多雨、温暖、多变气候条件下,极易产生瘴疠,从而限制了生产力落后状态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多瘴疠,夏秋为甚,霾雾沉濛,即天气晴明亦须巳、午乃见天日,感其气者多患疟痢,俗有‘不起早,不吃饱,不洗澡’之说,客苗疆者恒戒之”。即便到了抗战时期,现代医疗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贵州仍是各种疾疫频发之地,“每遇疫症流行,辄致病死累累,……几遍全省”。
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现代生产力要素落后的时代是贵州城市发展长期滞后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首先是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严重不足,致使贵州城市多以“低洼巨壑填平以作街市”,其规模发展受到严重的地理障碍。如清代贵州省城贵阳城周也只有“九里有奇”,其它府县城比省城更为狭小,与中东部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到了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城市规模亦远落后于同处西南的四川、云南两省。其次是封闭的高原地理单元、崎岖的地貌,致使贵州交通极为不便。“黔之地,跬步皆山,上则層霄,下则九渊,……石如狼牙,或峰如剑锷,或陟如壁立,或行如穿云,或盘旋屈曲,鸟道羊肠,又或嵌寄,鱼凫霞装,见者骇魄,闻之怵心,然皆显著奇坡,而无名峻岭不计也”,交通之苦“万倍于他省”。虽然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地连川、渝、滇、桂、湘、鄂,但因交通阻隔,限制了贵州城市与腹地的联系、贵州城市间及与外界的联系。尽管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修建了上千公里的公路、数百公里的铁路,并开辟了数条空中航线,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贵州交通困难的局面,落后的交通便成了制约贵州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再次是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因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而长期滞后。贵州“刀耕火种,无薮泽之饶、桑麻之利,税赋所人不敌内地一大县”。时人称:贵州僻处边陲,交通梗阻,百业不振,经济落后,“工商业之难于发展,更无论矣!”。第四,薄弱的经济基础、长期的民族关系紧张与战乱,以及传统医疗条件的落后,使得贵州人均寿命较低,人口总量增长缓慢。到抗战前夕,贵州总人口仅有991.88万人,人口密度仅为59.42人/平方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