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访枧坝古镇.doc
寻访枧坝古镇
枧坝古镇是现在枧坝镇政府所在地,有古称鳖水的芙蓉江上游穿镇而过,是古盐道上的重镇,还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是一个值得寻访、研究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地方。
2012年9月,笔者应绥阳县政协邀请,陪同夜郎文化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王德埙先生一行,到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绥阳县枧坝镇考察秦汉鄨邑文化,并寻访了枧坝古镇。
悠悠鳖水流古韵
枧坝古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条从古镇中穿过的河流。这条河流是芙蓉江正源的上游,离位于宽阔水原始森林边沿的芙蓉江源头杉木箐水库直线距离不过一二公里,在古镇还有多条小溪注入河中。
数万年淙淙流淌的芙蓉江,古时候因产鳖,发源地地形似鳖,离发源地不远有一山崖如老鳖爬山,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鳖水。在《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史籍中也有关于鳖水的记载。
由于鳖水的长期冲积作用,将枧坝古镇一带冲积成了沿江的第一个坝子。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坝子被人们开垦成了田园,田园上有纵横交错的引水木枧或竹枧,因而人们把这里叫成了枧坝。
枧坝古镇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宽阔水的边缘地带,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青山上森林葱茏,藏有珙桐、红豆杉、野银杏、黑叶猴、锦鸡等珍稀动植物,有幽深玄妙的溶洞奇观,有多处涌泉和飞瀑,孕育了观音岩、小地沟、鸡丝洞等风景旅游区。
王德埙先生考察枧坝后完成了论文《鳖邑与开明王朝通考》,在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上交流,提交给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11次国际学术研讨年会并列为重点发言,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王先生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进行考证,结合田野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枧坝是先秦僰蛮人领袖鳖灵建立的鳖国首府所在”,“枧坝是汉朝犍为郡郡治和犍为县县治所在。”因为没有考古发现,我不敢对这个结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假设王先生的这个考证能成立,那么枧坝古镇就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因为鳖国是商周时期傍鳖水建立的一个小诸侯国。当然,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绥阳志》载:“宋大观中,杨文贵以其地内附,置遵义军,东北置义泉、高富二县,宣和中废。”又载:“高富废县,在赵家里。”查更多史籍可知,此系播州首领杨光荣、杨文贵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各献其地附宋所致,于宣和三年(1121年)废,历时13年。过去,因枧坝多赵姓,所以称为赵家里。虽然高富县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至少能证明枧坝古镇在北宋时期就已建过县治。
在《绥阳县志》、《绥阳教育志》中,我们还能找到古人在枧坝古镇办学的记载。明末绥阳知县母扬祖曾在这里建有一所社学,清代也在这里建有义学。
走近枧坝古镇,悠悠鳖水流淌的古韵,是那样的悦耳动听。
漫漫盐道存史迹
贵州不产盐,自古就是川盐入黔。四川自贡井盐开采已有近2000年历史,其盐何时由重庆綦江沿岸传入贵州,难以确考,但有人就得吃盐,这是铁定的。枧坝古镇的兴起与它地处一条繁忙的古盐道上有关。东汉大儒尹珍在芙蓉江离枧坝不到10公里的古街镇旺草设馆讲学10余年,隋大业七年(611年)置了绥阳县,唐代设置的播州州治也在绥阳县,这说明绥阳县曾经是个人口多、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盐的需求量也必定不少。从重庆綦江经贵州桐梓到绥阳的盐道,只有途经枧坝最近捷,这条盐道在枧坝一分为二,一条翻越小峰坎到绥阳县城,一条沿芙蓉江而下经旺草到正安县土坪等地。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阳县志》中,还有关于清末民初綦江人陈永言于枧坝古镇上开设“悦来珍”盐号,枧坝一王姓富商开设“怡和”盐号等记载。这条盐道去程运山货,回程运食盐,千百年来十分繁忙,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黔公路通车,食盐改由遵义运入,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枧坝古镇上至今还能见到一些与盐道相关的古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民间曾集资将枧坝古镇至桐梓县官口50里路段改建为石板路和石梯路,至今有部分保留。万天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原为川商聚集的四川会馆,至今藏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雕川主像,高达2.48米。2008年,万天宫得以修缮,陈福桐、戴明贤、包俊宜、邓建、陈加林等贵州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写了匾额,使之增色生辉。枧坝镇政府大楼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高、长均1.44米,蹲卧状,原属于枧坝古镇上已毁古庙江西会馆万寿宫所有,雕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街西口有座单孔石桥,名叫集龙桥,也建于清代。紧挨着集龙桥处,曾有座清初由民间集资修建的石磴木架桥楼,长三丈,高一丈五,宽六尺,桥楼四列三间,上面盖瓦,可供人们乘凉躲雨,秀丽而壮观,于1973年改建成了一座公路桥,名幸福桥,但仍用着古代的桥基。镇上现存许多暗红色木楼,有的建于清末,已有上百年历史,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