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悉尼(续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访悉尼(续三).doc

初访悉尼(续三)   2009年秋季,本文作者应邀到悉尼大学访问,与该校人文学院的同行商议有关多民族国家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事项。其间,在友人的安排下在悉尼及堪培拉等地做了走访,并以日记方式做了相关的随记。在参观了悉大、澳大利亚博物馆之后,作者又去了哪里?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边走边看……   ——编者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身份问题   中午在悉大中文系做了一场午间演讲,为相关的同行讲了有关多元中国的身份认同问题。反应不错,听众提问热烈,看来都对此深感兴趣。他们的个人身份就十分多样,因此看得出各自的关心也多半受之影响。下午又参加了一堂研究生讨论课,在类似的交流中也有同感。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个圈子里的多数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华人、一是留学。其中的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其他则来自台湾和新加坡,还有少数属于本地出生的华裔,也叫ABC(Australia Born Chinese)。另外一个特点是其中的女性居多,有教职者年龄都在50出头。这大概是一批1980年代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的特点:女性、英语好,留下来的机遇强——其中不乏通过婚姻而留下者。在悉大,除了王友人是1988年以川大英语系毕业的背景出国外,与她同校但高一年级的郑颐是嫁了一位犹太人而去了以色列,最近又才跟随丈夫来到悉大谋职。教语言的丛老师也是通过婚姻留在国外。她早期也在澳洲留学,后来去了香港,最近回到悉尼。学建筑的卢端芳年轻一些,她是福建的“客家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在美国的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又到悉大任教,把同样是学建筑的丈夫“留到”北京开公司赚钱,自己在西方社会参与学术对话和交流。她自称的特点是专挑西方的刺,喜欢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待包括“身份政治”在内的所谓“后殖民批评”及其对非西方国家的“负面”影响。她对我说近来她有一个计划,打算用中文写本书,谈中国古代的建筑哲学,如“形”、“象”等。   这样的“归去来”流程及其背后的性别差异,导致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如今在海外各国高校就职并作为“中外交流”主力的学术群体,在不少地方是正是由这样一批女性承担着。于是在“看”和“被看”双向场域中,性别不经意地便成为了一双“看不见的手”。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首都堪培拉、澳中关系、抗议的“原住民展”   上午乘“灰狗”花费4小时路程到达堪培拉。这是一座据说是由于悉尼与墨尔本“鹬蚌相争”而最终得利的澳大利亚首府。出发前在AUC也就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宾馆预订了住房,但为争取时间到达之后没去住处,而是先打车去了国会,参观那里的几处政治和文化“景点”。   新老两个国会景点的意涵的确丰富。其对非西方世界观者的参照意义就不用多说了。有意思的是,在旧国会大厦——也就是如今已改建为“民主博物馆”的场地前面,我看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原住民抗议展”,而且不仅拍了照还与“展览”的守护人做了访谈。   守护人叫Luke Marsh kelly,是个23岁的小伙子,个头高大,但模样温和,看人的时候神情近于腼腆。他和妈妈来自西澳大利亚的一个原住民部族,两人一道在这里安营扎寨,时间已有半年,并计划持续到今年年底。他们为这个抗议营地起了很特别的名字,叫做“原住民帐篷使馆”——Aboriginal Tent Embassy,为之树有牌子,还高高地插上了红黄黑三色的原住民旗。   据资料介绍,澳洲的“原住民帐篷使馆”并非始自今日,而是一种持续久远的抗议传统。其最初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目的是向从欧洲入侵的殖民者表示最根本的主权抗议,要求归还原住民的土地权。后来在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时,同样的“使馆”也降临在悉尼维多利亚公园的草地里。   有意思的是,在Luke母子的本届“使馆”里,他向我展示的资料中有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权》手册——Know Your Human Rights,而这竟然是我第一次直接地阅读到其中与每一个全球公民有关的基本条文,比如:   1. All human being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   2. Everyone is entitle to all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等等。   Kelly他们把这些条文掌握在手上,像武器一样捍卫自己本来与生俱有却遭到剥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事例值得北半球的相关人们深思和警醒。   快到5点的时候,天还很亮,附近还有许多诱人的地点如国家美术馆和高等法院等都还没去。不过在访谈了极富特色的“原住民抗议展”之后,我已无心在此多留,只想回到住地把所见所闻清理、存留下来。   地图上看,从国会区到ANC的距离不远,可搭乘市内公交车回来之后却迷了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