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陕北府谷二人台的传承路径.doc
新时期陕北府谷二人台的传承路径
【摘 要】陕北二人台以府谷二人台最具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府谷二人台艺术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文章主要探讨新时期下府谷二人台的传承路径以及在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府谷二人台;传承;路径;特征;思考;创新
二人台是植根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戏剧艺术,是近百年来长期活跃于我国晋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冀北等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是该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之一。陕北二人台号称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陕北二人台以府谷二人台最具代表性,怀着对这种民间戏曲的满腔热爱与好奇,笔者用两年多的时间深入晋北、陕北地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通过走访、考证、搜集资料等手段,有感而发地就陕北二人台,尤其是府谷二人台的传承路径问题谈几点认识,以期为二人台艺术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府谷二人台基本概况
(一)地域特征。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陕、晋、蒙接壤区。黄土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1993年,府谷县就被命名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府谷县又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
(二)艺术特征。府谷二人台汲取了山西、内蒙古等地二人台的艺术精髓,以特有的乐器如四胡、梅(形似笛子)、扬琴、京阳胡(板胡)、弦子(三弦)打击乐器小鼓、板鼓、小锣等与陕北方言为特色,形成了“中国府谷二人台”传承至今。
二、府谷二人台传承路径
府谷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与府谷人民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口传心授曾一度作为二人台艺术的主要传承路径。近年来,随着府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二人台传承路径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政府现行、政策支撑。2007年府谷二人台作为传统戏剧被陕西省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府谷二人台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陕西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其扶植保护力度明显加大。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曾表示,只要属于府谷二人台保护方面的工作,无论是资料陈列室的建设,还是作品创作、培养传承等,都可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二)确立传承人谱系。2011年由由府谷县文体事业局出台确立府谷二人台传承人谱系,从二人台起源至今将传承人划分为六代。其中清末至民国期间丁怀义、丁银荷包、蔺铁、孙银鱼、王宝儿、苏三根、苏应祥、白百家保等为第一代;郭玉麟、苏凤岐、贺二蛇、丁兰双、丁兰成、丁俊女、丁喜才、党四毛、杨臭、杨怀银、柴根等为第二代。解放后苏彦明、陈维业、韩娥女、王秀英、王斌、史外、全孝先、刘一民、王彦明、段智红、李勇芝等为第三代。文革至今武玉英、邬果英、安桂清、王清玉、史建林、淡文珍等为第四代;李月琴、王向荣、赵金铃、杨树山、刘美兰、苏美云等第五代;温永开、贾二清、王忠义等为第六代。
(三)搭建传承平台、加强艺术交流硕果累累。基本从2004年之后府谷二人台艺术团开始频繁参加全国各类大小比赛,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类大奖60多项,2012年还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第二届中国西北音乐节的演出,收到艺术界的好评。
三、对府谷二人台传承的思考
正是因为二人台具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遗产价值,已经被政府及学术界普遍认可,所以光有传承远远不够,发展才是最关键的。在调研中我深深感觉到,现今二人台一味注重传承二字,却忽略真正的发展,我认为影响二人台发展的瓶颈在于后继乏人和剧本创新不足。
(一)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只有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才能发展创新,保护和传承才有真正意义。据了解,目前府谷二人台第六代传承人平均年龄也都在42岁,整个榆林地区乃至陕西省没有一所艺术院校开设二人台专业,更没有专门培养二人台的学校。在这个流行音乐、电视电影、网络虚拟世界等元素交相充斥的年代,如果二人台的发展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就会缺少新鲜血液,势必会造成二人台艺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在采访现任府谷文化馆馆长温永凯说到:大多数青年人不愿意从事二人台艺术的相关工作,而将目光更多投向了流行文化上,爱唱和会唱二人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多数人认为,二人台表演既没“前途”,又没“钱途,没有人把二人台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所以打造一支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二人台表演创作队伍迫在眉睫。
(二)剧本创新意识不足。人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二人台”作为地方小戏,没有好的剧本是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的。由于它素以短小精悍见长,所以永远不可能去表现类似“开国大典”和“三大战役”那样的重大历史题材。但是“二人台”如同小品一样,它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敏锐地捕捉生活激流的浪花,以旗帜分明的态度,褒扬歌颂“真、善、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