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营村:一个古军屯地上发展起来的村庄.docVIP

郑营村:一个古军屯地上发展起来的村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营村:一个古军屯地上发展起来的村庄.doc

郑营村:一个古军屯地上发展起来的村庄   郑营村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石屏县宝秀镇一隅。   石屏县因为是古代云南军屯主要基地之一,故而渗透着一种浓郁的军屯文化气息。宝秀镇是一块美丽富庶的小盆地,四周青山环抱,环境清幽。明代曾驻屯十八伍,是军户屯聚的地方,故这里的村寨多以“营”为名,有“宝秀十二营盘”之称,郑营便是其中特点显著、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一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派平西侯沐英率部远征云南,去扫平元朝余孽梁王的割据势力。明军平滇后,沐英向明太祖进言:“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屯田之政,可以抒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沐英得太祖之命就地驻屯,巩固边防,军户纷纷落籍各地。   屯田为明王朝经济发展、巩固边地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措施,其中包含军屯、民屯两部分。   军屯:军户既入军籍世代为军,不许更改;军士必须完婚带家属前往军屯驻地,成为军户;军户屯田自给。明初军队编制,以“伍”为基本单位,从征军户每五家为一伍,军户屯聚的地方都以营为名。这样既稳定军心,以保证云南边疆的稳定,又垦荒种地,可以自供军粮,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除军屯外,明廷还继续“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据《洪武实录》载:“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诏湖广常德、长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屯云南。”   郑营村原名普胜村,明洪武十四年,随沐英入滇的一名姓郑名太华的浙江籍军士在此落户,成了村里最早的外来户,村名也改为了郑营。这个历时600多年的村庄,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曾被媒体誉为“云南历史文化第一村”。   优雅的环境格局   一般情况下,宅院多以坐北朝南为佳,而郑营村为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条件,则是坐南朝北的布局。郑营村坐落在一片缓坡地上,南面背靠青山,北面为平坝田畴,村北三四百米外就是赤瑞湖。由此看来,郑营村坐南朝北的布局也符合中国风水理论“枕山、环水、面屏”的要求。   郑营村南山林繁茂,村北阡陌纵横,视野开阔。村旁不远处的赤瑞湖,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1.5千米,沿湖四周阡陌纵横,良田沃土,垂柳依依,风光秀丽,赤瑞湖给郑营村大环境增色添彩不少。   村中建筑等部分由寨门、街巷、祠堂、寺观、学校、泉潭、古井以及碑碣、石雕、木雕、彩画等组成。   村中有三街九巷,三条街由东向西横贯村前,九巷呈南北方向纵穿于村中,三街九巷如经纬交织,一座座传统院落式民居分布其间。   由村东通过寨门进入三条街之一的正街,首先看到的便是庄重气派的陈氏宗祠、陈家大院、陈氏民居“司马第”、郑氏宗祠等。正街上还有一古榕潭,潭水清澈,波光粼粼,潭水既是全村的饮用水,又是一处静中闪光波动的亮点。   昌盛的儒家文化   郑营村民风朴实,文化昌盛,儒家传统文化十分深厚,“耕读传家”“崇文尚道”的思想影响极深。无论富有或贫穷的家庭,都把供子女读书求学当成头等大事对待,按老百姓的说法是“与其盖新房,不如养个读书郎”,“养子不读书,等于养头猪”。还有“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育人”等信念。   民国初年村人陈鹤亭到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慨然以兴学为己任。经他积极倡导兴办的郑营小学,“行礼有堂,图书有楼,体操有场”。   这里以“知书达理”为荣,“读书上进”为本。村里出过不少文人名流。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礼仪、宗法制度、尊卑贵贱、男女长幼等,在宗祠的建筑中,在宅院的布局中,在诸多的楹联篇额中,在节日庆典中,甚至在村民日常的生活中都处处可见。   深深的思乡情怀   落籍各地的军户,已经不可能再返回故乡生活,故思乡念故的情怀特别深。为祭奠祖先,并慰移民思乡之苦,同姓家族便建立宗祠或家庙,以供同族后人祭祀祖先,并借以团结族人共同抗衡天灾人祸,振兴宗族力量。历史上,宗祠曾起到过团结同姓族人奋发图强的作用,它是古代氏族部落的延续。郑营村的几座宗祠建筑因其规模宏大、造型典雅,一直受政府保护,至今完好。它们既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又是游人观光、当代村民公共活动的好场所。   郑营村有陈氏宗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氏宗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宗祠、李氏宗祠等四座宗祠。武氏宗祠修建最早,始建于明代,后经一再翻修。陈氏宗祠规模宏伟,最为气派。   陈氏宗祠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位于村口主街旁,坐南朝北。祠堂大门为三跨拱门,门前分列石亭、石狮各一对。从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为前庭、石拱桥及桥下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两侧均建有侧殿、楼阁。建筑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彩绘鎏金,营建工整,气势恢宏。柱上、门额上有匾额、楹联,大多为名人名家墨宝,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不仅书法苍劲飘逸,词意内容上更道出了寻根、念祖、循礼、重义等教诲。比如:   祖德从太邱来,难兄难弟增辉朋第;   祠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