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谈谈曲艺马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年谈谈曲艺马家.doc

马年谈谈曲艺马家   2014年是马年,马年谈谈以家父马连登先生为代表的曲艺马家。家父马连登(1908-1976)是西河大鼓演员、弦师、评书演员,北京人,出生于北京南苑一个菜农家庭。我爷爷爱唱西河大鼓,对他影响很大。13岁拜耿起树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学会了《隋唐》、《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回龙传》、《明英烈》、《三国》、《施公案》、《彭公案》等十几部大书。15岁登台演唱。一次唱《双镖记》时,因说错一句台词,被师父赶下台去。由此,更加刻苦学习,并向许多名家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吸收京剧及昆曲唱、念、做的方法,借鉴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的长处,采用京字京白,丰富了自己的说唱表演。得与当时的四位西河大鼓名家黄福才、张起荣、赵玉峰、王书祥齐名。家父在三弦伴奏上特别下功夫。冬天练功时,他把手插进雪里,锻炼手对寒冷的适应性;又常在三弦担子顶端坠上砖头,锻炼手劲。他吸收其他曲种和京剧伴奏的衬垫手法,掌握了一些伴奏的绝招。他很讲究滑、揉、扫、崩的指法和衬、托、随的方法,以增强伴奏音乐的表现力。20世纪30年代初,其长女马增芳、次女马增芬演唱西河大鼓,都由他担任伴奏。20世纪40年代末,家父潜心钻研评书艺术,曾向评书名家陈士和、群福庆、金傑立等学习。经过一番艰苦实践,他出色地掌握了袍带书、短打书的说书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说书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家父于1953年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之后,他与女儿马增芬一起创造了西河大鼓的新流派——马派,演出了《闹天宫》、《刘云打母》、《白蛇传》、《花唱绕口令》、《绣鞋帮》等一批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曲目。他还帮助马增芬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西河大鼓女声唱腔,突破了男女“一道汤”的陈规,不少人向他们学习并传唱,使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西河大鼓流派艺术,很快得以推广。同一时期,马连登还整理、演出过《杨家将》、《隋唐》等长篇评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他所演播的《杨家将》全部150段录音资料。   家父的艺术影响及于子女,使马家成为有名的曲艺世家。次女马增芬和长女马增芳(与评书名家张树兴结婚,1956年高血压突然去世于后台)继承了家父西河大鼓演唱的衣钵,为发展西河大鼓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女马增蕙是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单弦牌子曲演员,在单弦牌子曲演唱方面久负盛名。长子马增锟、次子马增奎(现已患病半身不遂)、三子马增祥(马岐)也都是伴奏能手。   我的二姐马增芬(1921-1987)北京人。5岁开始学艺;7岁时全家搬到天津卖艺为生;8岁时开始到地场说书;9岁到茶馆说《杨家将》;11岁在天津谦德庄茶舍与老艺人唱对口书《薛刚反唐》、《盗马金枪》;13岁时同老艺人乔新秀、王佩臣、段德贵等同台演出,同时灌制了《玲珑塔》、《马前泼水》、《闹天宫》等唱片;15岁时同骆玉笙(小彩舞)、常宝堃(小蘑菇)、张寿臣、刘宝全、白云鹏、孙小轩等名家同台演出。新中国成立前演出的主要传统节目有《杨家将》、《呼家将》、《薛刚反唐》、《隋唐演义》、《玲珑塔》、《马前泼水》、《游湖》等。1951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新书《新儿女英雄传》、《石不烂赶车》。1952年进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曲艺。1953年到中央广播文工团当演员,曾随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演出实践中,对西河大鼓的内容、唱腔以及表演方法都做了大量革新。1956年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一等演员奖。同年在全国西河大鼓流派会议上,被誉为独具风格的“马派”创始人之一。1959年全国曲艺会演获一等演员奖,并任中国曲协理事等职。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除演唱传统书目外,还编演了新书唱段如《运粮路上》、《叙家常》、《邱少云》、《江竹筠》等。   我的三姐马增蕙生于1936年,天津人。1951年参加中国曲艺团,1953年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演唱单弦。国家一级演员。1996年5月退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历任四届东城区政协委员,现任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会文化副主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音协会员,幸福工程常务理事。5岁从艺,演唱西河大鼓。15岁参加中国广播说唱团,改唱单弦。1960年正式拜单弦表演艺术家石慧儒为师。曾几度南下学唱苏州评弹,拜弹词表演艺术家蒋月泉为师,并大胆尝试南调北唱,用普通话唱评弹,演唱有中篇《庵堂认母》、开篇《战长沙》。除演唱单弦外,还善于演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1988年赴新加坡演出,1989年赴香港演出,1993年赴台湾演出。表演的传统曲目有《杜十娘》、《鞭打芦花》、《挑帘裁衣》、《打箩筐》等,现代题材曲目有《请君珍重》、《一百五》、《小段集锦》等。在全国各届曲艺大赛中,均是优秀获奖者。1992年11月20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等举行“马增蕙收徒仪式”。又于1996年拜单弦名家谢芮芝(已故)为师,由师兄刘洪元带师收徒。从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