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精典课件轼讲座 演示文稿1.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精典课件轼讲座 演示文稿1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父子三人皆古文名家,齐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 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 (高中语文读本1 苏轼《石钟山记》后附)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 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林语堂 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苏东坡却遭到贬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林语堂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厉精用世之志 《宋史》载当苏轼十岁时, “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叹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范滂其人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垄断仕进之路,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一批士大夫愤怒而起,批评朝政,抨击宦官。宦官诬陷他们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 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党铟之祸中,党人李膺、范滂等百馀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范滂一生慨言直行,处污浊险恶而能振拔自立,拥有激世励俗的非凡志节。 范滂之高风亮节,即儒家所谓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杀身成仁等等学说的现实版 《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白母曰 :“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李:指李膺、杜密,皆当时士大夫清流中的代表。后李被下狱死,杜自杀。)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22岁中进士,26岁入仕后奋厉精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并多次主动申请外任。 苏轼的有为与入世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王安石改革背景一: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