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文献查证-东吴大学
精神病患生活世界之時間現象的探討
許樹珍 陽明大學護理學院 游淙祺 東吳大學哲學系 林湫雯 台北榮民總醫院 魯思翁 台北三軍總醫院 本研究運用現象學方法,透過精神病患本身對疾病與照顧的看法、感受和經驗,來理解及展現精神疾病與時間性的議題。資料收集採多重的技巧,主要包括深入性個別及團體的會談,實地參與性觀察,和相關田野記錄。—第一大部分「精神病患生活時間的不穩固」,歸納為:(1)內在時間意識的失真錯亂;(2)日常生活時間線與時間三向度的斷落;(3)與外在社會腳步與脈動脫節等三方面做介紹。第二大部分「自我生命時間性的調度」:則企圖以(1)拒絕流動、自我封閉;(2)分辨世界的虛幻與真實;(3)因果歸順、時空定位;(4)保有穩固常規的生活時間流等四個主題進行探討。最後試圖刻劃自我置身於自然與社會週遭共同世界的時空定位與脈動配合的最大可能性,對精神患者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流的導引,日常生活時間性的帶動,和自我在虛幻與現實、內在與外在時間性整合之理解及行動將被討論。另外,本論文也試圖將現象學研究法與產生時間論述間之關係,及可能的臨床運用做一連結,時間的解構與建構不僅關聯於個體精神和意識之轉移,時間性療護的原則和行動更在於如何促使週遭他者和關照機構能召喚出接納共現與時間共振的關係與功夫。
關鍵詞:時間性,現象學,精神病患
《本土心理學研究》,2003年06月,第19期,第 ~ 頁
一、引 言
目前精神衛生的研究及實務上,多著重於疾病診斷及症狀控制,強調身體結構及功能的改變。鮮少由醫療照顧主體---病患本身的生活世界出發,進而探求他們的感受及需要。時間為架構人內在世界的重要一軸,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記憶及行為等。在精神現象醫學研究上,早在1958年艾倫貝爾格(Ellenberger)便對於病人內在時間的導向,及進行的形式曾有一番描述,
雖然文獻中已觀察並發現到時間性在精神病患的生活世界中有如此特別的表現,但我們對於本土精神病患生命世界的體驗還並不了解,尤其目前國內尚未有文獻直接針對病者的自我生活或生命調度做深入之探討研究。究竟在精神病患的生活世界中,時間是如何運行?以及其是如何置身
二、文獻查證
回溯十八世紀,精神醫學發育尚不全,其語言仍侷限於怪誕、不尋常故事的範圍,精神病學的發展只停留在描繪病人最外顯的行為。十八世紀心理學進步,起源了一些常用的參照架構,如知、情、意三個主要的群或官能(faculties)。十九世紀精神醫師藉以採用心理的參考架構來系統性地探討心理狀態,當時精神醫學史的要點在界定無數的心理因子、症狀、症候群、和特定的病體形式,試圖將各種病症納入疾病分類系統,像Kraepelin、Bleuler為此一時期精神醫學的偉大拓荒者(艾倫伯爾格,1958/1988;Beumont, 1992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I、DSM-II、DSM-III、DSM-III-R進展到現今DSM-IV,其所強調仍採用十八、十九世紀精神醫學的症狀、症候群、或疾病實體三元論等病理狀態分析的觀點,它深深地影響並引領目前臨床精神病理的描述和診斷等技術性問題的解決(Berrios,1993;Stein,1991)Beumont, 1992;Beumont, 1992Stein,1991Blondel在1914年出版的《病態的意識》對精神病者的研究,該學者指出精神病患生活在另一個主觀的世界,我們既不了解,也進不去。艾倫貝爾格同時指出現象學座標體系中重要的範疇包括有時間、空間、因果性、物質性與物質性結構等,其中時間和空間性是內在體驗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可以作為解釋或規律來探求精神病患意識狀態的依據(艾倫伯爾格,1958/1988)。
時間是所有人類活動、組織和關係得以整合的要素,而「時間性」(temporality)影響著我們的生命與生活(馬丁?海德格,1927/1989;Gibson,1994()Newton,。
十九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發展迅速,有關時間的宇宙論、相對論、量子引力到統一理論等蓬勃發展(霍金,2000),作為人文學科的哲學在科學的時間理論上已難跟上腳步。但是在歐洲大陸卻也發展出另一種奠定在人的意識之上的時間觀,首先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其次則是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柏格森把時間視為綿延不斷的歷程,由過去一分一秒的流向未來,時間能被體驗,但不易被清楚說明。過去的哲學家往往將時間概念化,視之如直線再加以分段,柏格森認為這是空間化的時間(spatialized time),它可以被客觀地測量,並且和外在事件同步發生,然而這並非被體驗到的內在時間(internal duration)或原始純粹的時間;內在時間和內在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