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闽北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特别是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杰挺生。涌现出游简言、章得象、吴育、陈升之、吴充、章惇、黄履、章楶、范致虚、李纲、黄潜善、刘珙、袁说友、任希夷、真德秀、蔡抗、徐荣叟、徐清叟、杨荣等19名宰相。
游简言
游简言,字敏中,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4年)。福建建安(今建瓯)人。父恭,唐末进士。入吴为驾部员外郎,知制浩。
游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李昪镇金陵,以简言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书檄,迁观察巡官。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中书侍郎。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书,要斩简言。李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说:“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李璟嘉其一心事主,拜为吏部尚书、知省事。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慎谨用才。后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因病请辞,不许。宋开宝二年(969年)病卒,谥宣靖。
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 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自幼天资聪颖,颇受乡里好评。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真宗命近臣推荐才德兼备者奏闻,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联牍推荐章得象。经召试,被授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刑部祠部郎中,改刑部曹等职。杨亿以为章得象深厚有容,力荐之。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不准其辞官请假回乡治丧。史籍称其“公于诰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它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命施行者遍晓。”当时,刘太后临朝,宦官恃势骄横;太后派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或秉公办事,或一言不发,为仁宗赏识。
景祐三年(1036年),升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103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仁宗述其:“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后朝廷欲加章得象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章得象辞所加官。又“与吕夷简共议,阅良家子补完虚籍,益市马充车骑”,都被纳用。西夏人散布谣言,制造摩擦,章得象暗地里派人潜往,弄清情况,挫败阴谋。不久,吕夷简因病免官,章得象兼任工部尚书。拓跋叛宋,章得象认为其地偏远,若出兵征战,于宋不利,建议按兵不动,以养士气;契丹与西夏的战事,也随之停止。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为章得象所止,却推荐,得进《经国远猷十篇》。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庆历三年(1043年),章得象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任职期间,曾10次上表,请辞丞相位,诏不许。庆历五年(1045年),章得象请求罢相,仁宗不得已,拜镇安军节度使(治今广西天保)、同平章事。庆历七年(1047年),进封郇国公。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六月因病去世,仁宗特地前往参加仪式。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宋史》有传。
吴 育
吴育(1004~1058年) 字春卿,浦城盘亭秀里人,约生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少时勤奋力学,患有心脏病,一生中屡次发作。天圣五年(1027年),与胞弟吴方、吴京为同榜进士,授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等县。
景祐元年(1034年),吴育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试,取入三等。擢为著作郎,直集贤院,出为苏州通判。还朝后,派知太常礼院。奏定礼文,名为《太常新礼庆历祀仪》。
宝元元年(1038年),为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改任历三司盐铁、户部二判官,旋复任右正言。时值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宰相张士逊主张出兵讨伐,朝议也多轻视西夏。吴育建议“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认为不宜亟加征讨。群臣不以为然。后宋将征讨,大败而归,对未采纳吴育意见后悔不及;只好封元昊为西夏国王。
庆历元年(1041年),升吴育为起居舍人,进封翰林学士,累迁礼部郎中。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与契丹交战,元昊向宋廷请求纳款归附。契丹则请宋廷拒绝西夏。朝中一时不知该如何答复双方。吴育上书献策:“今二敌相斗,当坐收渔利。如果急于接纳元昊内附,契丹向我们兴兵问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发相助。应该使人劝谕元昊,与契丹和好如故,然后答应他内附。并告诉契丹,已经命令元昊辕门谢罪,否则,应当讨伐。如此双方都不能加罪我国。”廷议结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