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 市——矛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县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辑所,即开使了文学活动。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均脍炙人口。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的明白晓畅,反映出他一贯坚持的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有《茅盾文集》。 这是一篇记叙文,属记事散文。《香市》发表于1933年7月,《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第三自然段】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1] ,西洋镜,——将社庙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广场挤得满满的[2]。库存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3]。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第五自然段】 “革命” [4]以后,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5],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6]。 【第七自然段】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7]。社庙前虽然比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8]。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第七、八自然段】 那未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忽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9]。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10]。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11]。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一、采用对比方法突出主题。 同一个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今昔迥异。作者先声色俱到的描绘了往昔“香市”红火热闹的场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表演水平不高,但气氛异常热烈。 倒转笔锋,眼前“香市” 冷清、阴惨,坍塌的戏台、踝露的屋椽子、单调的锣鼓声,处处透着凄凉。 “南洋武术班”技艺高超,节目精彩,但依然门亭冷落,观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场面的对比,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极力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从而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二、场面描写生动而富有层次。 如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作者 先总写一句:“香市”的主要节目无非是“吃”和“玩”。然后,依次写庙前、庙里的热闹情景。庙前武枪弄棒,各种杂耍儿红红火火,令人目不暇接。庙里烛光点点,香烟缭绕,人们虔诚祈富。最后,再作收述:庙里庙外“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写来层次十分清楚。 三、反衬手法。 作品在写“香市”的冷落、萧条时,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述武术班技艺精湛,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走绳索这些无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卖力,票价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却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从而通过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却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艺高价廉的武术班却不能赚取观众的对比。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 * * 作 者 介 绍 文 体 知 识 重 点 段 落 赏 析 【赏析】 [1]传统场所、传统节目。 [2]场面壮阔。 [3]主角是农民。 传统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