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联改革已经是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喷发来…… 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8?19”事件 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斯大林模式 1928— 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 答案要点: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出现以党代政,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联解体的经过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改革的过程 苏联改革的挫折 苏联改革的背景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1894— 1971)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摇 摆 不 定 经济 政治 农业: 扩大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 在农场视察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 分)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 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追求霸权地位。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 生产管理不善; 莫斯科红场 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