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师观评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代教师观评析.doc

后现代教师观评析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以挑战现代主义为中心的文化思潮。它以批判现代主义的绝对性、规范性、确定性为己任,来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起始于欧洲大陆,以其批判性、丰富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为特点,涉及哲学、文学、建筑、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自然也深受其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旨在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现代教育的弊端,用后现代视角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框架”。由于“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人们关于教师的认识和看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教师观。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以批判现代主义教师观为己任,主张师生平等、消解教师权威。这些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中非常流行,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对待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我们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能因其是“舶来品”而完全摒弃,应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对待。   一、师生平等的合理性和模糊性   1.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主张师生平等。   在知识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中,教师或知识经常被置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学生则完全被置于被动的地位,是教师塑造的对象。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主张师生平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人格上的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必需品。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禁锢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人格尊严,践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学是教和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成为一种必然。在师生人格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的独立人格被唤醒,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而潜在的创造力也被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健全人格也不断得到完善,从而共同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机制。   其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教学效果的润滑剂。教师不再仅仅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要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合作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吸收知识进而创造知识。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当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会更加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主动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动课堂气氛,促进教学。   其三,生生平等是教学和谐氛围的添加剂。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一直贯彻着精英主义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好的优生,这样致使另一部分学生感到无助甚至厌学,也就是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所称作的“边缘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的关系,营造更和谐的学习氛围。   2.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对平等的追求往往容易陷入机械和僵化的怪圈。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教师观试图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这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对平等的追求往往容易陷入机械和僵化的怪圈当中。   首先,就对话的对象而言,师生之间在一定意义上就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不可否认,在学识上,特别是在专业知识上,由于教师受过专业知识的训练,获得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是有所欠缺的,需要通过学习积累才能获得,因此,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大小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   其次,学生群体内部对话能力也参差不齐,有所谓的优生和差生之别,也存在着学习兴趣的大小之分。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僵化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平等”地具有对话的权利,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强迫”部分在某个问题上根本就不具备对话能力的学生“勉强对话”的现象,导致对话质量的低下,甚至会损害学生的信心。现在部分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强制性要求每个学生对一个现象提出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的问题没有价值含量可言。“这种盲目的要求所谓的‘平等话语权’并不见得是平等的体现,反而践踏了学生虚心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积极配合的主动性”。即便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足够的对话能力,所谓“平等对话”也同样会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大班授课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绝不可能做到毫无差异,人人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连贯性、深入性、启发性,考虑的是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提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要求,而绝非考虑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和我进行了“对话”,是不是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长短都差不多。因此,所谓对话中的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落实起来多少会让教师感到有心无力。   二、教师权威消解的得与失   1. 消解教师权威的意义是对教师作用的重构。   所谓权威,一般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