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解题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习课文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