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矿工陈新年的“地下标间”.doc
矿工陈新年的“地下标间”
一间忍无可忍的地下室
4年前的一个夏天,60岁的陈新年无法忍受房内桑拿般的高温,有着25年矿工工龄的他悄悄地拿起工具,像只土拨鼠从卧室一直向下挖去。
一开始,他只是想挖一个可以乘凉的地洞。
陈的家在河南郑州市秦岭路与西站路交叉口的东南角。这里曾是河南省体委的一个训练场地,有一个足球场和一个乒乓球场,体育明星邓亚萍少年时曾在父亲的陪同下在此练过球。
1980年,省体委搬走后,郑州市印染厂在场馆上盖了三排铺着石棉瓦的砖房,分给工人居住。
陈是平顶山煤炭集团的一名掘进工,有着非常娴熟的挖掘经验。陈的妻子刘舒拉是郑州市印染厂的职工,他们有两个女儿。1990年,在小女儿三岁时,他们一家住进了宿舍区的最东边。
砖房低矮,即使是大白天,屋内依然需要开着灯才能视物。为了透光,老陈将房顶的石棉瓦划开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口子,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透明塑料。
12平方米的房子让一家四口住得很挤。室内的摆设简陋,但女主人却20年如一日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在一个破旧的衣柜内,所有的衣物都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看不到一条褶皱。
一开始,刘舒拉觉得这里只是过渡房,自己再住上两三年时间,就能分上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彼时,郑州市印染厂效益不错,曾一度超越位于郑州上街区的中铝公司,成为河南省效益最好的企业。
但没想到的是,郑州市印染厂日渐没落,“最后像船一样沉下去了”。1996年停产后,刘舒拉每月60元的工资拿了六七年。直到退休后,她才拿上每月1100元的退休金。
重新分房的希望就此破灭,老陈和邻居们一样开始在房子边上盖了一个小间。比其他邻居稍好一点的是,陈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院,他后来又在小院里建起一个可以淋浴的小平房,房内还有一个可以通向房顶的楼梯,站在房顶上,低矮的棚户区一览眼底。
两个女儿渐渐长大,家里越来越拥挤。大女儿后来出嫁,跟随丈夫回漯河老家,但每次回来家里总是没地方住。
小女儿初中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平常靠在街头摆个小摊挣钱。
岁月流逝,房子老了。房顶的石棉瓦只有三四毫米厚,冬天室内结冰,夏天跟蒸桑拿一样。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洗礼,房顶的石棉瓦开始风化开裂,每逢下雨,屋内像水帘洞一样没法站人。刮风时,灰尘也会从缝隙中灌入房间,刘舒拉不得不在室内的晾衣架上盖上一层布用来遮灰。
2006年夏天,室外的温度是37度,但屋内的温度已经39度了,陈新年穿着一条大裤衩,摇着一把大蒲扇,汗流浃背,一个奇怪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挖个地洞,天热时到里面凉快凉快,下雨时避避雨。
对于挖洞,刘舒拉和两个女儿都表示反对,让老陈“别瞎折腾”。但老陈已经不听劝阻,拿起镐锄就在卧室里开挖,并买来矿灯、抓钩等工具。刘舒拉只好每天给他做饭、洗衣服。
老陈当时60岁,每天挖掘四五个小时,有时高兴了,体力好了,也会挖上10来个小时。
很快,地洞挖好,但老陈感觉不满意,他想着如果能在里边放一张床就更舒服了,于是就继续挖。
等可以放床了,一间地下室挖好后,老陈又想,“如果再挖间厨房,岂不是更好”,又开始挖。
两年半过去了,一个面积约为50平方米的“地下标间”已初具规模,但他还想再挖一个房间出来,巷道挖了两米,棚户区改造的消息传来了,老陈才罢手。
一个被遗忘的贫民窟
最后的“地下标间”的设计标准能抵抗八级地震,呈L形,下台阶第一间卧室约10平方米。连接卧室的是不足1米宽的巷道,巷道顶部有换气口。
在“地下标间”里,老陈进行了简单的粉刷,扯上了电线,放进了一张床、一个音箱和小书架,入口处还安装了一个声控的电灯开关。
老陈用挖地下室的土把后院坑洼不平的地面填平,还垒起来一个小花池,上面种上了十几株月季、两行芝麻和一片韭菜。
但这些都收拾停当后,爱人和女儿都不敢进去住,“一开始挺害怕的”,老陈自己试住了一段时间后,女儿才开始试着住进去。
地下室里放了一个温度计,显示这里夏天的温度基本保持在25度左右,一些蔬菜能在里边放上一周不变质。
其实,在老陈挖地下室不久,邻居们已经知道了消息,但没人效仿,因为大多数人家都没有他家这么大一个院子。
67岁的居民何志安说,他们这一批结婚不久的年轻职工被分到了这里,所有人都想只是过渡一下,待新宿舍楼建好后,大家都会从里边搬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一辈子就只能守在这里。
2005年,与棚户区相邻的厂址土地被卖给了开发商,职工们领到了不同数额的补偿款。但是,开发商建成的商品房已卖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这些钱根本不够。
老陈说,他想都不敢想能买个新房子。
在这片棚户区,年纪60岁以上的人能领到11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而多数职工的工资已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