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 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建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的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课堂提问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何时问、怎么问,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问什么?; 1.问在文章中心处;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感受、理解可能存有多种差异,但就阅读教学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说,还得从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上选择最佳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探究,更加准确而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五年级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一文,三位老师的教学,就有三种揭示中心思想的提问。; 第一,南郭先生是怎样钻进乐队“滥竽充数”的?他的败露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第二,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够“滥竽充数”?他是怎样离开齐国的?说说南郭先生的心理活动和你的看法。; 第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齐宣王时他得到很高待遇,齐湣王时他只好偷偷逃走呢?; 《滥竽充数》的题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这是不足取的;另一方面是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也是有客观原因的,这也是应该杜绝的。就文章的主旨看,第一组问题一味谴责南郭先生,追究其主观责任,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第二组问题意在探究南郭先生自愧且奋发的心理,给南郭先生创造一个新生活的前景,这虽能让学生发挥想象,但易偏离题旨,也有违文章的本意。这两组问题,就引导学生读文悟理,整体把握中心思想,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意,均有偏颇之处。第三组问题,相比较而言,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从南郭先生败露的自身原因和管理制度、管理者自身两个方面的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紧扣文旨,从齐宣王的“总是”,齐湣王的“不要”、“而要”,南郭先生的“也混”、“只好”两个方面阅读文本,思考探究。; 2.问在训练要点处; 阅读教学提问之目的,并非追求获取某一答案,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验过程,学习表达。问题指向必须体验事情发展过程,所提问题必须留有思考感悟空间,教学进程必须安排自主阅读时间。第六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有一段文字具体介绍了汤姆钓到大鲈鱼的过程。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曾有这样三种提问,第一位老师问:“那天晚上,汤姆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第二位老师问:“汤姆钓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心情怎样?”第三位老师问:“汤姆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鲈鱼的?”;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看,第一、二两个问题缺少阅读训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过程。第三个问题,着力点在于探究“钓”的过程即“怎样钓到的”。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汤姆“观察水面动静——鱼竿弯成弧形——小心翼翼拖出水面”的钓鱼过程;在感受钓到大鲈鱼的过程中既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又体悟人物的内心,还又揣摩事情的发展过程,学习情景描述等表达方法。; 3.问在学生质疑处; 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本遣词造句、行文构思、谋篇布局方面;二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方面。这就需要针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选用疏导性提问进行点拨疏通。; 五年级《师恩难忘》中“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这段文字看似无艰深之处,但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即可发现有两个方面需要进行疏通提问:; 第一,“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这话作为承启句,孩子在理解文字、揣摩行文、体验情境方面易有阻隔。这是刘绍棠先生回忆小学一年级时,听田老师上课的情境。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我听得入了迷”这不难理解,但“恍如身临其境”这“恍如”就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因为“其境”是指文章前面一段田老师“娓娓动听”的故事里的“情境”。孩子阅读往往容易从直觉上把“入了迷”与本节“才惊醒”联系在一起,而对“恍如”的那个“境”往往疏忽。这就需要老师提醒他们思考:“身临其境是指哪样的情境?”指导回读前文,品味体悟“恍如”之境,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行文的精妙。; 第二,“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有理解上的盲点。什么是“大学兄”?他们不知所云。课堂上三年级的“大学兄”怎么能捅到一年级学生?这是难以想象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条件。这就需要用疏导性提问引起关注,用讲解的方法疏通释疑,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复式教学”,刘绍棠先生当年读的是私塾式的“大复式”。引导他们学会从文字的缝隙里思考,学会在读书过程中发现。; 二、何时问?; 1.引发性提问,问在新课伊始时; 这是新课开始,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