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概念:
白细胞减少:WBC 4000/ul
中性粒细胞减少: N 2000/ul
粒细胞缺乏: N 500/ul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
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轻度减少:(1.0~1.95)×109/L
中度减少: (0.5 ~ 0.95)×109/L
重度减少(粒缺):0.5×109/L
流行病学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和80%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0%。
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 0.5×l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
院内感染影响血液病患者预后
血液科感染的总发生率为1/3左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社区感染的2.5倍,医院感染是威胁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主要感染。
感染的发生与血液病房的患者疾病种类有很大关系,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仍是主要的疾病种类,占住院患者的90%左右。
患者本身的血液学异常、各种化疗药物的应用,使这些患者成为感染的易感人群。
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数量呈增加趋势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
---大肠埃希菌属 50%~60%
---克雷伯菌属 40%~50%
耐药革兰阳性菌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在一些血液病中心,MRSA的比例超过90%,甚至达到100%。
我国目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常见细菌病原体分布
常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非发酵菌在革兰阴性菌中占据很大比例,有研究表明既往90 d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患者,在革兰阴性菌中非发酵菌感染比例增加。
常见革兰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肠球菌包括VRE、链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排首位。
2010年CHINET监测网(14家)
全院数据
革兰氏(-)71.6%
革兰氏(+)28.4%
革兰氏(-)菌感染
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为主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2010年数据
非发酵菌
35.78%
肠杆菌科
48.76%
全院数据
全院分离菌株以革兰氏(-)菌为主
血液科病原菌分布
血液科肠杆菌科细菌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CHINET 2010
CHINET 2010
克雷伯菌属(112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克雷伯菌属今年来对于碳青霉烯的耐药率仍最低,但是较之前已经有较大增长。
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耐药率《10%;
摘自 chinet 2010血液科数据
铜绿假单胞菌(57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摘自 chinet 2010血液科数据
不动杆菌属(80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摘自 chinet 2010血液科数据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7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摘自 chinet 2010血液科数据
血液科非发酵细菌(总体)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CHINET 2010
CHINET 2010
非发酵菌近几年的耐药趋势
血液科病原菌近几年耐药变迁
汪复. 2006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8(1):1-9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2010年 待审核)
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随着时代变迁,对于肠杆菌,非发酵菌依然保持低耐药率。
血液科病原菌耐药率逐步上升,控制感染任重道远。
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克等):
碳青是首选,但是耐药趋势快速上升。
其次是酶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且稳定。
非发酵菌(如不动杆菌、铜绿、嗜麦芽等):仅头孢哌酮/舒巴坦低于10%。关注非发酵菌的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定义
1.中性粒细胞缺乏:
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小于0.5×l09/L或预计48 d后ANC小于 0.5×l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小于0.1×l09/L。
2.发热:
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h。
不建议患者使用腋温测量。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直肠检查)。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临床变异性,即使患者不满足上述定义,在甄别患者是否需要抗菌治疗时临床判断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对于一般情况不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重视感染时无发热或低体温表现。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特点
免疫功能低下
文档评论(0)